概 述性爱大师影音
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中华英才医学——中医学。而在中医学发展、完善的经由中,受徽州文化影响的新安医家曾作出的历史孝顺,跟着对新安医学的禁止发掘、深入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文化界、医史界、中医学术界的贯注。现今,对于新安医学史、新安医学文件、新安医家学术不雅点等的研究,已成为关系学科的蹙迫领域和课题。
一、新安医学的界定
“新安医学”,不管是其称号,照旧其含义,都有一个历史的定论经由。底下就其历史的最早文件见载极度内涵界说作一汇报。
(一)“新安医学”的最早见载 据咫尺所掌持的文件贵寓,最早将“新安医学”并称见诸翰墨的是许承尧撰民国《歙县志·王漾酣传》称歙县王家宅名医王心如之子王漾酣(1859~1904):“乡试两次未遂,乃弃举子业,研习经史子集,独精于医,申明益著,遐迩求医者皆归之,称‘新安王氏医学’”。意即赞誉王漾酣承祖传医业医名之著,与新安地域其他医家诊治作风不同,或与新安域外的医家医术不同。此外再未见到相关“新安医学”的翰墨记录。抗日讲和时期,《徽州日报》开设“新安医药半月刊”,每十五日出一期,1936年12月1日办第一期,计出19期,1937年9月1日停此栏目。该半月刊登载的主如果当地医界绅士撰写的医疗防御专科性的文章,间有先容前代医家医疗训导的,属医学专科、普及卫生常识的先容,未研究到徽州社会文化方面的要素分析、研究,不是研究“新安医学”史及学术不雅点、秉性的。
明确地忽视“新安医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徽州辖县部分县成立“新安医学整理小组”及安徽中医学院竖立“新安医学专科研究生培养点”驱动的。
(二)“新安医学”的内涵 自“新安医学”发掘、整理、研究来源,医史及中医学术界对于“新安医学”的内涵曾于一段时天职张开过考虑,咫尺学术界公认的内涵界说为:是发轫于元代之前,鼎沸于明清时期,有着明白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新安医药文化史;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中的蹙迫构成部分。
发掘、研究某地域医学,在时限上有时难以考定,且中医学受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及与医家的学术继承相关,新安医学尤其明白。对于入选研究的医家范围,莫得大的争议,咫尺大多数研究东说念主员的意见认为新安医学(医家)涵盖以下内容,无论是从医行为在新安或外地(包括移动、客寓、游历、任官外地),只如果明确有翰墨记录为新安藉的医家,还有些外地东说念主供职、游历、迁寓新安的,有明白的行医、著述医书行为者,因为计划到他们与新安的医学文化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故应视为新安医学的构成部分进行研究。
新安医学研究所触及的内容,包括医学史、中医学术两方面。从医学史的角度,如新安医学得意的自然、社会原因、新安医学与徽州文化的关系、新安药业、新安医家与医籍等;从中医学术的角度,如新安医学流派、新安医学的学术秉性、灵验方剂的研究与设备等。跟着徽州文化研究的禁止升温,新安医学研究的领域将禁止拓展。
二、新安医学形成的布景
(一)褂讪的政治环境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位于我国东南一隅,历史上不是讲和要塞,很少受战火的影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洛阳,进据长安,部将史念念明占有河北十三郡地,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叛乱平定。历经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莫得影响新安地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歙县方清率领饥民举义,攻克歙州,杀掉刺史庞浚,次年,在唐将陆渭的弹压下,战败葬送。永泰二年(766),宣州旌德县王万发动举义,攻打绩溪县,迅即平定。民国《歙县志》载:唐懿宗咸通末年(873?),王凝为歙(歙州)宣(宣州)不雅察使,此后于公元878~884年,黄巢举义,华夏动乱,他曾写了“华夏支离已隔河,又采此地避讲和”的诗句,足见其时新安之寂静。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歙东说念主方腊在浙江淳安漆园誓师,发动举义,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第二年因举义军战斗失利,战败被俘,于宣和三年秋就义于开封。余部转战浙江省的温州、台州等地,到宣和四年夏秋间失败。元末时,朱元璋部将邓愈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七月领兵至徽州,元朝守御元戎福童弃城逃脱。元朝枢密院判汪同,率乡兵驻休宁之五城,并与徽泰万户之元军会合,战邓愈于石子冈,汪同乃率户部顺从。是年十月,元军又由淳安和昱岭关进兵数万,攻至城下。邓愈于十一月月吉日大破元军,历时四月而四境安宁。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日本倭寇由浙江入歙窜扰亦然一掠而过。清顺治三年(1645)秋,明朝御史金声(休宁县东说念主)和江天一(歙县东说念主)起兵抗清多在宁国、宣城等地,屡告捷仗,自后固守绩溪,清军久攻不克,后被降清的明朝御史黄澍(徽州东说念主)出卖,诈称举兵增援,表里相济,使徽州失守,金、江被俘,于同庚十二月五日(阴历十月十八日)就义于南京,这场讲和只坚持了几个月就告终。以上仅是六次小规模的战乱。自唐初至近代,一千三百二十多年中,新安地区受讲和龙套严重的唯有两次,一次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至十七年七月(1352~1357),长江中上游红巾军首长徐寿辉的部将项普略率举义军攻下徽州,州城屡得屡失,城乡东说念主民惨遭锋刃,公私房舍龙套严重;另一次是太平天堂末期的讲和,从1853~1864年,在徽州地区与清军坚持了十年之久,是新安历史上时分最长,龙套最为严重的一场讲和。单从东说念主口方面来看,据民国《歙县志》载:战前的说念光年间,歙县东说念主口有六十一万七千多东说念主,经过讲和的龙套,到同治八年(1869),全县东说念主口降为三十万九千多东说念主。可是,再行安统共历史来看,照旧处于自知之明的大好场所,东说念主民海晏河清,因而有意于促进经济的闹热和文化的发展。
(二)闹热的经济基础 徽州处于万山丛中,山多田少,地盘瘠薄,东说念主口稠密,交通紧闭,农民多种地于山坡,大雨则山洪暴发,水土流失,稍旱则寡泽苗枯,农家事倍功半,食粮不成自给,自然盛产木、竹、茶叶等土特产,也必须依赖市集的调换,经过商品流通,换取食粮,以谋求糊口。“穷则念念变”,他们为了营生,不得不寻求出息,从事买卖行为,则成为新安东说念主营生的势必趋势。也曾流传着这么一首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即是其时徽州东说念主无奈聘用的真实写真。据学者验证,徽商萌芽于东晋、六朝,成长于唐代,鼎沸于明清。因为东晋、六朝,均建都于建康(南京),华夏多量东说念主士南迁,促进江、浙、皖一些城市的经济闹热,徽商因此应时而生。唐代徽商茶叶运销各地,进一步相通城乡贸易,歙县茶商毕氏,从唐代至宋元,数世做生意致富。晚唐以后,徽墨、歙砚,“文房四宝”驰誉宇宙,进一步促进了徽商的发展。北宋初年,已出现拥资豪富的徽商,如祁门县的程承津,程承海昆季,广积产业而致富,乡东说念主堪称程十万。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徽州与杭州山水相依,而有新安江航运之利,愈加促进了徽州买卖的闹热。迨至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于盐务策略的改变,由原来纳粮入边(西北边陲地区),凭据到盐场换盐出售,改为就地纳粮换盐。万历时又改为就地纳银换盐的策略,使一些成本浑朴的徽商,以盐业为中心,称雄于我国商界,一跃成为盐商豪富。民国《歙县志》载;“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那时徽州买卖,以典、盐、茶、木为最著,而以盐商致富者最为了得。跟着徽商经济的发展,其行为范围日益普通,大多集合于沿江区域的淮、浙、楚、汉之间,而且扩展到滇、黔、闽、粤、秦、燕、晋、豫等地,而有“无徽不成镇”之称,与其时的山西商东说念主并称为“两大帮”,简直专揽着宇宙的经济。明清时期,两淮盐业八“总商”,徽商占居六家。那时盐业集合淮扬,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列列传载:从明嘉靖到清乾隆二百多年间,移居扬州的客商(主如果盐商)共八十名,其中徽东说念主占六十名,山西、陕西各十名,由此可见徽商之盛。
徽商的历史延续千余年,尤以明清间称雄三百载。清末以来,由于国外成本主义的入侵,盐、典、银号业日趋衰落,可是他们为了谋糊口,求发展,直至抗日讲和曩昔,徽商仍在跟着时期的变化而奋斗图强,不仅计较茶叶、油漆、徽馆,徽墨,而且计较丝绸、棉布、百货、药材和油等行业,有的还走工商一体说念路,创办工场,居品行销宇宙。徽州在江南各大、中城市仍享有一定的地位,他们计较的行业一直深入到各地城乡,据歙县程极平先生《徽商随时期发展》(见《徽州学丛刊》总第二辑)一文中所载:民国初年至抗日讲和前,徽商在上海是十分活跃的,臆度目田前在上海的东说念主口曾达十三、四万之多。在苏州、杭州、湖州,金华、衢县及苏北的南通,如皋、泰县、淮安等地,均有许多知名的老店。一九四七年七月,杭州徽商木业公所召开第二次社员大会,到会就有三百八十多东说念主。抗战期间,金华一百多家布店,徽商占居上风。衢县十九家银号,歙东说念主开的半数以上。较大的棉布店十多家,歙籍从业东说念主员达一百多东说念主。南北货业五十二家,歙东说念主占很大上风。江苏灌南县(1958年新建)所在地的“新安镇”,现有二万三千多东说念主,为明代隆庆年间歙县商东说念主程鹏等所创建。苏北如东县(原属如皋县),古代徽商在此计较悠久,该县的潮桥乡,现在歙东说念主的后裔共有四百八十七户,一千七百四十四东说念主。
徽州买卖的闹热,为徽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期徽州商东说念主踱步宇宙各地,既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也利于促进医学的交流。如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的自序中曾载有歙县、休宁商东说念主,从苏州凌汉章、宇宙李千户学针灸之事。歙县南园、西园喉科世医,等于郑于丰、郑于蕃昆季二东说念主,于康熙间做生意江西南丰,从闽东说念主黄明生先生学习而来,成为新安喉科的名医世家。徽州商东说念主到处都设会馆,便利徽东说念主来去住宿,许多新安医家游历宇宙各地,求师访友,从事文章,出书医籍,都得到徽商的柔和资助。
(三)浓郁的文化氛围 据民国《歙县志·风土》载:新安“尚武之风,显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弘治《徽州府志》载:唐宋以来,郡邑始设学校,体裁遂兴。南唐李后主时(960~975),徽墨、歙砚驰名于世,使新安文化投入发展时期。从宋至清代则投入鼎沸时期。因而英才辈出,成为文化之邦,而有“东南邹鲁”之称。
徽州文化发达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东晋、南北朝、南唐和南宋初年,华夏士族三次大规模南迁,由于新安社会寂静,好多大姓望族,先后迁入新安。中山大学叶显恩教训从明代《新安名族志》中统计,其时新安共有六十多个名族,其中在上述三次大迁入徽的大姓望族有四十九个(《徽州学丛刊》总第一辑46页)。不仅使新安东说念主口多量加多,改变了新安的东说念主口结构,而且带来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新安文化的发展;其二,跟着徽商经济的闹热,由物资端淑走向精神端淑。一些大的商东说念主“贾而好儒”,他们“盛馆舍,招来宾,修饰文彩”,并在乡里“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枯竭”。如《安徽通志稿》载:清乾隆时,歙县大盐商程晋芳,祖营盐业,寓居扬州,为两淮之巨商,他深爱体裁,购书五万卷,嘱托四方文东说念主学士,共同考虑,对诗文、经星、地志、尔雅、方言等无所不涉。乾隆二十八年(1763),天子南巡,程晋芳召试第一名,1771年及第进士,诏赐内阁中书,授吏部主事,参加编修《四库全书》。还著有《周易知旨编》、《尚书今文释》,《左传翼疏》、《礼记集释》、《勉行斋文集》、《勉行堂诗集》、《蕺园集》、《金台杂诗》等书,从一个大商东说念主成为一个体裁家;其三,北宋初期,由于社会比拟寂静,农业很快还原发展,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为振兴文教创造了有意条款;其四,唐宋以来,政府驱动贯注文教,设官主管熏陶使命,据弘治《徽州府志·郡邑官属》载:以唐书考之,歙为上州,设体裁、助教各一东说念主。县设经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东说念主。宋代徽州学官设教训和紫阳书院山长各一东说念主。元明清时,徽州府设儒家教训一东说念主,训导四东说念主,紫阳书院山长一东说念主。县设儒学教谕一东说念主,训导二东说念主。有些知府、知县,贯注振兴文教、创建学会,亲自讲学,劝勉学生上进,因而有意于推动文教职业的发展;其五,徽州东说念主多地少,商贾居十之七。从事买卖,离不开文化,一些徽商富户也多成为家学渊源,同期也使一部份东说念主走以儒入仕的说念路,体裁的发达,又带来了科学、艺术的闹热,形成文风昌盛,东说念主文集合的大好场所。
徽州学校之创设,始于元朝。据弘治《徽州府志·学校》载:那时州学设于城(歙县)东北隅,各邑始皆竖立儒学,体裁驱动得意。北宋仁宗时(1023~1063),州学学生有200东说念主以上。尤以明清时期,学校林立、文社成群,明洪武八年(1375),六县乡村社学共有394所。弘治年间(1483~1505),府县儒学、书院、谈经阁、藏书阁、御书楼、书塾、书堂等文化单元有32个,乡村社学有462所,如明代歙东说念主汪说念昆倡丰干社,还有斗山、玉山、玉泉等文社均设讲师讲学。清代曹恒占倡“钓台诗社”,教训储兆丰集师儒于敬业斋,为“盍簪社”,歙西的向杲、牌边还创建文会。因而使徽州文化出现了飞跃发展的大好场所,明清两代,徽东说念主著述的经史子集等共有2486部。歙县一邑就有举东说念主1532东说念主,进士539东说念主,并有“昆季丞相”。“父子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科十进士”之誉。
徽州文化的发展,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学者,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明代有向朱元璋忽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大决策的朱升,著名诗东说念主、散文和戏剧作者汪说念昆,大出书家吴勉学,珠算家程大位,明末有以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清代有以江永、戴东原为代表的乾嘉考据派系,数学家汪莱,还有创造我国第一台千里镜的物理学家郑复光,博学藏书家鲍廷博;近代有著名的熏陶家陶行知,著名画家黄宾虹等东说念主。
由于徽州文风之盛,新安医家也多量涌现,他们笃志方书,精研医理,重于实践,纷繁著书立说,各有阐扬。还有不少文东说念主学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以儒通医的竟达180多东说念主,这些东说念主有兵部侍郎,有知府、知县,有翰林、进士、贡生、举东说念主,有秀才、儒生。他们学医的主张各有不同,有因父母或本东说念主多病而学医的,有因业儒不顺心而学医的,有深爱医学而以儒通医的,有因晚年退休而研究医学的。经多年的苦心钻研,造诣较深,成为一代名家。
南宋建都临安以后,杭州成为宇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徽州与杭州毗连,又有新安江的有意条款,航运日兴,徽商日旺,进一步促进了新安经济的闹热和文化的昌盛,也有意于促进新安医学的发展。
(四)丰富的药材资源 徽州山水幽奇,蕴涵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弘治《徽州府志》载:徽产药材84种。1937年《歙县志》载:全县产药184种。晋太原中,罗文炳自南昌赴歙,采药于黄山。《新唐书》也有徽州纳贡黄连之记录。康熙《祁门县志》载:全县产药108种。同治《祁门县志》载:共产药材160种,其中隧说念药材106种。嘉靖年间,徽州纳贡药材748斤,多产于祁门。万历间,九华山僧东说念主九制黄精,是祁门的原料。清末,祁门白术在南洋国际土产展览会上获质料优质奖, 出口日本、马来西亚。
同期,徽州东说念主家种药材具有悠久历史,主要药材有立名四海的白菊花、白术、山茱萸;其次有木瓜、绿萼梅、厚朴、杜仲、丹皮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赵保康所撰的《歙县之白菊花》(徽菊)记录.白菊花有贡菊、次菊两种,贡菊品性极佳,远在杭菊之上。歙县白菊花始种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歙南岔口绍前村茶商张亦光引进,种于大洲源,为歙县主要名贵药材之一,光绪末年,曾为贡品,故名“贡菊”。民国初年,发展到深渡、街口、岔口、杞梓里,抗日讲和前,最高年产量约三千担。因给与科学栽培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品性极优闻明于世。白术系由野生改为家种,已有六百余年的扶植历史,为健脾益气要药,据明代祁门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载“歙术俗名‘狗头术’,产山地,虽瘦小,得村炮充也……薄片频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为优。”主产于街口、岔口等地。《歙县志》载:歙术远销福建,关东,为邑之药材出口大批……野生者,尤良甚鲜,生黄山者更视为珍品。山茱萸,俗名红枣皮。药用其去核之果肉,是补益肝肾的名贵药材,产于歙县金川,扶植历史悠久,以颗大、肉厚、质柔嫩、色红润而著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新安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意条款。跟着新安医学的发展,又推动了药材生产的发展。
第一章 新安医学的崛起、鼎沸与延续
东说念主类的生活、生产实践诞生了医学,社会经济的发展又禁止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享誉杏林的新安地域医学同样有一个崛起、鼎沸与延续的历史经由。多量的研究效率表明,新安医学的发展与徽州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自唐代始相关于新安医家、医籍的文件记录,至元代为崛起阶段,明清时期达到鼎沸,晚清以后仍在延续。本章通过对相关新安医学历代文件的整理、归类,与中国医学史、中医学术发展史比拟,汇报各阶段新安医学概况、秉性及确立,并圣洁分析其原因,以期读者对新安医学有个大略了解。
第一节 元代之前新安医学的崛起
(南北朝~元代 公元424~1367年)
一、 早期文件中记录的新安医学史料
“新安”山高路险,交通极为未便,早期的医事见于官方的翰墨较少。医籍有《隋书·经书志》援用梁·阮孝绪《七录》云:“《羊中散方》20卷,羊欣撰,一火。”是咫尺发现的最早文件记录。对于羊欣,《宋书》卷62《羊欣传》云:“羊欣,宗敬元,泰山南城东说念主也。……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前后凡十三年。”羊欣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羊忱,曾任徐州刺史;祖父羊权,曾任黄门郎;父羊不疑,曾任桂阳太守。羊欣少年时喜静少语,深爱念书,擅写隶书,其书道曾得到王献之赐教。成年后担任过辅园入伍、平西入伍、台殿中郎、新安太守等职,为官时分最长的是新安太守。由于他“素好黄老,兼善医术。”在新安为官时,就比拟属意当地草药单、验方的辘集和整理,并撰写医药文章。《羊中散方》原书已丢失,在其稍后的《经方小品》中曾援用部天职容。这一点在《经方小品》序文中得到说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羊中散所撰方有30卷,是元嘉中于新安时所集,皆是江东得效者,于世仍可即用。”这说明《羊中散方》曾在社会崇高传过,是新安医学最早的文件贵寓。
其次,《黄帝八十一难经注》作者杨玄操,在该书《自序》题名为“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序”。根据郭蔼春《中国医史年表》记叙,杨玄操著《黄帝明堂经》在公元619年,《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问世在公元626年,杨玄操应为隋唐时东说念主。《中国医籍考》按:“杨玄操 ,不祥何朝东说念主。考开元中,张守贞作《史记正义》,于《仓公传》采录杨序及说,则知为初唐东说念主。其演注全在于王翰林集注中,所谓亦是名一火实不一火者,……”。以上是对于新安地域见诸医籍的最早记录。
“保和堂”药店是新安最早的、计较时分最长的药店。据《新安陆氏家乘·新安陆氏保和堂引》曰:“新安以保和堂丸散弘济斯东说念主也久矣。在宋已盛行各省,而其时文、谢诸名荐绅多为之序记文章以传后世。故虽运会代更,而其箕裘世业则长久而弥新,功之及东说念主如何也。……然揆厥由来,则始自唐宣公,迭传至宋绍圣进士惇彦公、翰林学士荣公、翰林安国公、宣义郎师叛蘷公、太守枢密应发公,丙辰进士梦发公,父子祖孙相继缵述,而陆氏之岐黄益以有名于天下。”从唐陆宣始,至清陆彦功有近千年历史。其时新安医家虽名不见经传,但应不会晚于药店。如婺源江喆有“在医名家十五世”之记录,从宋宝祐间(1253~1258)江喆养息公主胎漏之疾往上推算十五代,至少在唐乾符(874~879)前后就已有名医著于世。
二、宋元时期的新安医学
新安藉医家最早见于文件记录者,咫尺发现的贵寓为北宋末年的张扩,约生于宋嘉祐年间,其家说念富裕,素以财雄乡里,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因受族东说念主“有以医名世者”的影响,而少好医学。先从湖北蕲水名医庞安常(1042~1099)学医。时同学六十东说念主,安时独喜扩。足见其其时学习成绩优异。后闻川中王朴善脉,仍往师之,得其传而归。悬壶于南京、当涂一带,医名大震。元符、崇宁(1098~1106)间,名噪京洛。其次为吴源,其太祖得异东说念主授《金匮玉函经》后业医,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传至吴源为第5代,医术繁荣,疗效权臣,被东说念主们誉为“神医”。有较高的表面造诣,绍兴(1131~1162)时参加宇宙医师的医经考试,数百东说念主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授为御医。再次为黄孝通(为歙县黄氏妇科之祖),孝宗(1163~1173)时御赐“医博”,可见其时亦是医名突出。
宋元时期,新安医学家值得称说念的还有张杲、王国瑞、李仲南等。
张杲,为张扩的侄孙,以儒医著称,钻研医学五十余年,著有《医说》10卷。此书博采历代医史列传和医案而成,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史列传。此书曾东传朝鲜、日本等国,足见其影响之大。
王国瑞,为元代中世的针灸群众。著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初刊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刻本甚少,流传不广,一般东说念主难以见到。是书以85首歌诀花样,先容了120个常用穴位,并举其所治病证,便于习诵与扩张专揽,并辘集了诸家针灸学方面的训导秘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李仲南,撰有《永类钤方》。是书本于《内经》,详论内、外科病证,以脉、病、因、证、治五个方面一语气相互,互为发明。其中记录有骨折、脱位、整复、固定等内容。是我国中医骨伤科的蹙迫文章,颇切实用。
宋元时期,新安地区文化已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朱熹理学的影响,肆业的士子不仅要学经学、史学、体裁,还包括天文地舆、动植物学、生理医学、天地天地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因而,儒而兼医者大有东说念主在。如马咸,官至四川遂宁知府,因忤蔡京擅权,遂辞官隐于医。王炎为官有政声,匹夫称颂,历任四明户曹,崇阳主簿、潭州教训,临湘宰,太学博士,饶州知府等。晚年积官军器监中奉大夫,赐金紫、封婺源男,所著《双溪类稿》一部,内有《伤寒论注》,还辑有《本草正经》、《资生经》等医学文章。鲍同仁,官至江西会昌州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撰有《通元指要二赋注》、《训导针法》等医书。还有程深甫、范天锡、马肃、吴冕、张良卿等,分别授任医学教训或医学提举,从事医学熏陶和医药管制,为传播、普及、发展医学作念出了孝顺。宋、元时期的新安医家,不仅能诊病处方,多兼施针灸,如吴源、张杲、程约、马荀仲等,亦然一大特色。
第二节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的鼎沸与延续
(明代~民国时期,公元1368~1949年)
一、医学著述、学术团体
(一)医学著述 明清时期,跟着先儒后医的新安医家增多,一些数代世医临床训导记忆成书,著书立说的医家数目较前代大幅度加多。兼之印刷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乐于刻书的社会俗例等要素的影响,一些大型类书、丛书和综合性医书先后刊刻问世,现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书简介如下:
明嘉靖万历间祁门县名医徐春甫编集《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初刊于1556),采录了明代中世曩昔的历代医书及经史子集约390余部中的相关贵寓,比物连类,参以己见,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医学类书。
清乾隆说念光间歙县名医程文囿编订《医述》16卷(1826),采录内容上溯轩岐,下逮汉、唐、宋、明古今医书320家,经史子集40余种,历时34年,分类汇编而成的医学类书。
明代王肯堂辑、歙县刊刻家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汇辑自《内经》到明代蹙迫医书44种,尤其是宋金元的蹙迫医学文章,幸得其流传。吴氏为著名刻书家,所选医籍版块精当,又经其校正,颇多善本,成为较早汇刻的蹙迫医学丛书。
明代祁门县名医汪机的《汪石山医书八种》,是后东说念主将汪机所著的《读素问钞》、《外科理例》、《脉诀刊误》、(附《矫世或脉论》)、《针灸问对》、《痘治理辨》、《石山医案》、《推寻师意》、《庆幸易览》等文章合编而成,是较著名的医学丛书。
明嘉靖万积年间的休宁县名医孙一奎编订《赤水玄珠全集》(1573),全集包括《赤水玄珠》、《医旨诸余》、《孙文垣医案》及《痘疹心印》。是一部有影响的医学丛书。
清代乾隆初年歙县名医吴谦曾任御病院判,奉旨“御纂”《医宗金鉴》90卷(1742)。是书共分为伤寒、金匮、临床各科等15种,编者立论公正,“全无偏执”,伤寒和临床各科“心法要诀”为全书精华所在,尤为了得的是《正骨心法要旨》一书,对骨科手法、剖解、器械图解详明,并吸取多种临床训导。全书较系统地反应了中医学术体系,又注重临床,便于初学,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
清康熙乾隆年间的歙县名医吴澄,汇集各家学说,联结数十年临床体会,于1739年编订成《不居集》。是书分高下两集,共50卷。上卷专论内损,下集为外损专集,全书旨在说明虚劳表面和治法,对中医虚损证治作出了孝顺。
清康熙雍正年间歙县名医程国彭编订的《医学心悟》5卷(1732),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医学文章。全书卷一为总论,分别叙述了望、闻、问、切四诊,对治则的表面与临床专揽说明精详,所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系在其个东说念主临床训导体会的基础上,归纳记忆前东说念主五法、六法后形成的。该治疗八法的形成,为后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孝顺。卷二为伤寒部分。卷三、卷四以内科为主。卷五为妇科疾患的诊治。
新安医家对于医案的编写与交流也特别贯注,较有名的有:
明弘治嘉靖年间歙县东说念主江瓘裁剪的《名医类案》。此书广辑明曩昔医药文章极度他文件中名医治验案例,按病证分为205门,以内科病案为主,兼及各科,主要选辑辨证精详、治法奇验者。是书开选编古东说念主医案于一书的先河,为我国第一部记忆历代医案的专著。
其他较著名者有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的《孙文垣医案》、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程文囿的《杏轩医案》等,这里就不去逐个细述。
(二)学术团体
1、一体堂宅仁医会 明隆庆二年(1568)或稍前,祁门限名医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其时徐春甫客居京城,“……集天下之医客都下者立成宅仁医会”,先后参加者有46东说念主,多数来自安徽,如徐春甫之师汪宦、新安名医巴应奎等,还有来自江苏、河北、湖北、四川、福建等地的名医。医会的宗旨在于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及四大众学术奥秘,切磋升迁医术,锦上添花,讲究医德修养,深戒寻念念渔利,会员之间直诚相待,品评匡助,谐和互助。
医会忽视22项会款,从治学的内容、设施、立场到医家应有的念念想修养、说念德品性、劳动接物设施、对待患者的立场等,都有具体的礼貌。由此可见,该会是有明确章程宗旨拘谨,有一定数目成员参加的早期医学学术团体组织。
2、宇宙医药总会歙县分会 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领略过余云岫对于废止“旧医”(中医)的提案,激起宇宙中医药界的抗议。立时,上海成立宇宙医药总会,于3月17日召开有17省、市医药团体参加的代表大会。歙县中医药界纷繁响应,拜托毕霞轩赶赴上海参加会议。会后,并参加“示威团”赶赴南京,向国名党政府示威抗议。歙县在浙江湖州行医的名医王弋真,受吴兴中医界的拜托,与当地名医许佩斋等代表,三次赴上海、南京,参加会议和示威。
毕霞轩返县后,歙县中医药界始感有建立医药团体的必要,经过一年的计算,于民国十九(1930)3月2日谨慎成立歙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医药团体——宇宙医药总会歙县分会。共有会员六十多东说念主(包括中药店),选出执行委员会15东说念主,主席黄育庭、副主席胡天宗、江友梅。委员12东说念主,监委5东说念主,会址设在大败街黄育庭家中。
分会的宗旨是:增强歙县中药界的谐和,赞理中医药界的利益,对外代表歙县中医药界与各地医药团体研究、交流。
分会附设“义诊所”,并裁理发行《歙县医药杂志》,这是歙县最早的中医刊物。
3、中医公会 (1)歙县中医公会 民国二十年(1931)9月,歙县医药支会改选为中医公会(中药业另组同行公会),会员29东说念主,选出主席黄育庭,常务执行委员胡天宗、江友梅。到1932年,入会会员176东说念主,1936年7月会员发展到261东说念主。“义诊所”继由中医公会主办,并不绝裁剪《歙县医药杂志》四期。
民国三十年(1941),中医公会改选,许芸生任主席。并对全县中医进行审查登记使命。为利于此项使命之推行,除名县政府民字第425敕令,中医公会主席许芸生召开执监委联席会议,于民国三十年九月二旬日报县政府,推选各科知名中医21东说念主,经县政府批准,由许芸生,汪寄岩、方乾九、洪韵澜、王巨青、程雁宾,毕霞轩及外科曹崇竹、妇科黄竹泉、黄宜钦、儿科江懋功,喉科郑渭占,伤科程杰良、眼科鲍横伯等14东说念主构成“中医审查委员会”,负责办理中医审查登记使命。
(2)休宁县国医公会 经唐石英、李惠民等倡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10日在休宁舟山唐氏医寓举行国医公会成立大会。选出理事12东说念主,候补理事6东说念主,监事7入,候补监事3东说念主,常务理事唐石英、查柳和、汪松友、程泽民、严春生,理事长唐石英。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15日,召开理事会,就浙江宁波贝母合作社成立之后,操纵市集,升迁象贝价钱,加多病东说念主职守一事,全体会员一致行动,暂时拒用象贝。同庚8月,在屯溪公济局召开休宁县国医公会成立一周年大会,到会代表60余东说念主,考虑通过相关谨慎会员的权力和义务等议案。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29日,在屯溪公济局召开国医公会第二届会议,选出理事15东说念主,候补理事7东说念主,监事7东说念主,候补监事3东说念主。理事长李惠如。下设审查、文教,研究,司帐四个股和裁剪。
(3)民国二十七年(1938),黟县相继成立国医公会,其组织章程与歙、休类似。
4、中医师公会 民国三十二年(1943)4月14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命令各地中医公会改称“中医师公会”,会员须持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中医师文凭”从头登记。
(1)歙县中医师公会 其时歙县共有会员167东说念主,于5月2日改为“歙县中医师公会”,选出理事长许芸生,常务翠事汪寄岩、江友梅,监事长曹崇竹。并报政府备案。会址在县城学前许芸生宅。公会的行为,直到1949年目田为止。当年,歙县中医师公会还附设义诊所,所址在城东门外许家祠堂(今县防疫站址),由会员挨次上班,免费门诊。
民国三十三年(1944),宇宙东说念主民支援前哨,进行抗,日讲和。歙县中医师公会组织会员88东说念主,成立七个“后方征属、患病官兵医疗劳动队”,分驻城区和四乡,免费为出征军属和患病官兵治病,为抗日讲和着力。
同庚8月16日,又改设14个义诊所,免费治疗。
(2)休宁县医师公会 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3月15日在皖南社会劳动中心操心堂举行成立大会,选出主席(临时)张志坚、蒋垣售,常务理事张志坚、蒋垣、毕梦飞。理事郭东说念主骥、王振之、沈掉民,徐先青。候补理事汪鹏飞。监事汪士仲、程绩咸。并于6月26日发行“群众医学”,由民教馆举办“卫生讲座”。次年6月接纳新会员,凡有卫生署医师文凭,不分国籍,经二东说念主先容,均可入会。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3日,在屯溪病院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由曹楚樵主理会议,选出理事长毕梦飞,理事程绩咸、徐先青、王说念生、蒋瑞元等,候补理事尹方诚。监事汪逢昌,候补监事周双荣。
休宁县中医师公会,亦奉令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11月15日筹设义诊所,所址在社会劳动团内。
民国三十三年(1944),歙县举行筹商员选举,中医师公会推举许芸生为社会团体候选东说念主,通过竞选,当选为筹商员。
(3)民国三十五年(1946),绩溪县中医师公会成立。
(4)黟县国医公会亦相继改称医师公会。
民国三十六年(1947),休宁县政府根据省府取缔庸医,甄别医师的礼貌,对开业医事东说念主员进行两次考询。
二、经典医籍的整理与扫视
明清以来,新安手工业发达。刻版印刷,名著于时。尤以歙县虬村黄氏,世业剞劂,刻工辈出,无不精绝,与苏州常州、金陵、杭州,并排为刻书之地,为艺苑所重。明之中世,歙邑多好古之家,家藏古籍、文物甚富。出书业都竟相刻书,其中以明之吴勉学、吴养春、吴琯等和清之鲍廷博等东说念主尤负着名,使新安出书业出现了闹热的场所。在这么精致的条款下,新安医家纷繁著书立说,对医学经典进行了多量的扫视和改造使命,并整理编纂和出书了多量的古代医籍,为保存医学文件,继承发扬故国医学作念出了孝顺。
(一)《内经》的研究《内经素问》一书,早在隋唐时,全元起、杨上善、王冰曾作扫视。北宋时,进士高若讷(997~1055)曾撰《素问误文阙义》一卷。此后林亿与高保衡,孙兆等于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奉政府之命,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讨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注两千余条,改正传本之误,对《素问》进行校正补注。明代、会稽马莳(玄台)以唐王冰分《素问》二十四卷为误,又于万历十四年(1586)撰《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对《素问》原文逐篇逐节扫视阐扬。
明清以来,新安医家对《内经素问》的研究纷繁崛起,共有18东说念主撰写研究《素问》的专书19部。先于马玄台文章的有祁门汪机的《续素问钞》九卷(1519)和《内经补注》一卷,祁门徐春甫的《内经要旨》二卷(1557)。汪机之作,是根据元代医学家滑寿(伯仁)的《读素问钞》,采王冰原注大略,重为补录而成。影响较大的是歙东说念主吴昆的《吴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他是继马莳注《素问》八年之后,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撰成的。他认为《素问》一书博大深通,文辞古奥。林亿注《素问》,小明则障,大明则隐。乃以王冰二十四卷为原来,日求其旨而考虑之,撰成《素问吴注》,意欲悬之国门,以博弹射,足见其良苦之全心。
吴昆注《素问》的秉性:起先从翰墨学动手,扎眼音韵、训诂,对古奥难解的翰墨进行训释,以说明字义,体会语意;其二,考辨经文、补阙、改造,使阙漏讹误、错简倒说之文归真返璞,还其经文之本意;其三,扫视经文,深入浅出,多所阐扬,戮力语简义明,文通理顺,彰明经旨,惩办了一些晦隐不解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中国医学史课本》认为:“通过吴昆的扫视,使经文得以大明,不错补全元起、王冰、林亿诸家扫视之未备。”可是,对这么一部经典名著,要扫视得无缺,殊非易事。清康熙间,休宁医学家汪昂认为:“吴注间有阐发,补前注所未备,然多改经文,亦觉嫌于轻擅。”《安徽通志艺文考略》则认为:“吴注扫地俱尽,深入浅出,治《内经》者,皆当读之。”较之汪昂既褒且贬之论,更为客不雅妥切。其后,汪昂经三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撰了《素灵类纂约注》三卷(1689),遵前东说念主各注的十分之七,增入本东说念主见解的十分之三,通过删繁、辨谬、畅文、析疑,使此书语简义明,《中国医学史课本》认为:“汪氏所辑此书,阅读起来,更有条理。”清同治间,绩溪县胡澍,酷嗜音韵训诂之学,中年多病,贯注方书。他于同治七年(1868)捐升户部郎中,在北京任职时,得宋本《内经》,因念念此书文义古奥,且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错简夺文较多,辞义欠通。虽经全元起、王冰、林亿等校勘注疏,尚多疑误,非明古音训者,难使疑误冰释。乃以元·熊氏本,明·说念藏本及唐曩昔诸书,全心校勘,名《内经素问校义》,仅对《素问·上古通天论》首五篇,旁及他篇,校误三十余条,草创未成而卒。然其以汉学治《内经》,穷探声息训诂之原,阐发《内经》之旨,确有一定成绩。如《不悦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林亿释“足”为“饶”。胡氏以“足”为“是”字之误。又据《尔雅》“是,则也”,释为是生大丁,即则生大丁也。又如《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以及《素问》中“乐恬憺之能”、“与其病能”、“极度病能”、“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病能论》、“合之病能”等经文中的“能”字,引《荀子·天论》“耳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此“形能”亦作形态解。《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官》“态作能”等训释为证,均读为“态”,因而词达意明,豁然运动,使读者顿释疑云。1936年裘吉生先生将此书编入《珍本医书集成》第一本,足见此书之价值。还有明代歙县黄俅的《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扫视》十卷(1619),清代程知的《医司领会》九卷,罗东逸的《内经博义》四卷,江之兰的《医经一筏》(别称《内经释义》)等,均广参诸家,阐释经义,颇有见地,对《内经》的研究都各有其孝顺。
(二)《难经》的研究 清代以来,新安医家对《难经》的扫视,共有四东说念主,撰写四部文章。最早是康熙间歙县程云来的《难经注疏》,休宁汪钰的《难经释义》。据《中国医籍考》引《扬州画舫录》载:休宁汉学家戴震曾撰《难经注》、《伤寒考注》、《金匮要略注》,惜未见传世。近代王一仁曾撰《难经读本》,对后东说念主有一定的启发。
(三)《伤寒论》的研究 从宋代以来、新安医家对《伤寒论》作了多量的研究使命,共有41东说念主撰写文章50部。
最早有北宋末期,歙县张扩的《伤寒切要》和婺源王炎的《伤寒论注》(已佚)。明代有程宏宾的《伤寒翼》,汪机的《伤寒选录》八卷(1536),陆彦功的《伤寒类证便览》,方广的《伤寒地舆》,孙文胤的《伤寒捷径书》等。尤其了得的是,嘉靖间,歙县名医余傅山认为仲景《伤寒论》之书垂世既远,不无破败,王叔和打理于一言半字之余,六经编次失序,或有将阳经混入阴经,或有将太阳误编入阳明者,或将阳明误编入少阴者。宋成无己顺文扫视,略无缺疑。众东说念主承讹习舛,胸中无权变。志欲将《伤寒论》撮其旨要,重为编次,另立一编,将六经篇的各经证候条列于各经之下,务使药证雷同(见《论医汇粹》),惜其志未遂。万历间,歙东说念主方有执竭二十余年之元气心灵,对《伤寒论》进行精心的研究,他认为,此书经王叔和编撰和成无己作注,均有转换。于是寻求端绪,详加考订,推敲仲景原意,从头编注考订,在整理设施上斗胆翻新,将《伤寒论.》原有条规作了系统的分类和归纳.调整了编排步骤,于1589年辑成《伤寒论条辨》八卷。方氏认为:卷一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卷七至卷十之“汗吐下可不可”诸篇,认为均非仲景原作,乃王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为赞经之辞”,且为后东说念主纷更,只篇名已非叔和之旧。于是删去《伤寒例》—篇,并将《脉法》两篇置于卷末。全书以“经络内景图说”冠于首,解释六经分证的表里关系。对《太阳篇》大加更订,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为太阳病三大提纲。凡桂枝汤证极度变证类之原文66条,20方,列为《卫中风篇》,凡麻黄汤证及有“伤寒”二字列于条首的原文57条,32方,列为《寒伤营篇》;凡青龙汤证及“脉浮紧”、“伤寒脉浮”诸原文38条,18方,列为《营卫俱中感冒寒篇》;其它各篇亦作了调整,并另立《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篇》计20条,3方,经讨方氏的调整,一改王叔和之旧,力争还原张仲景《伤寒论》的本来面容。《中国医学史课本》认为:这种整理设施,对研究《伤寒论》是有一定孝顺的。顺治间江西喻昌,从方氏之说,撰《尚论篇》,奖饰方氏“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高见超越前东说念主。”他在“有纲有目,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的基础上,大倡纲目学说,略谓:“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已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由此,竞阐扬成为“三纲鼎峙”学说,对后世研究《伤寒论》有很大影响。清康熙间,歙东说念主程应旄(郊倩)又著《伤寒论后条辨》十五卷(1670),《伤寒论赘余》一卷,他是以方有执之《伤寒论条辨》为依据。而条规的调整和分属,不同于方氏,对原文错简改造扫视,亦有所不同,而各有阐扬。介意光又作《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伤寒论辨证》三卷,《伤寒论翼》二卷,他们对《伤寒论》的研究,均和方有执一脉相通,各具作风,各有造诣,这种翻新编次之精神,大得遵经之旨,为后世医家所公认,至今成为各大专中病院校必要的参考教材。对伤寒学的研究,始于晋唐,盛于宋金,而形成伤寒派系则在新安医家方有执独创错简之后,开《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系之先河。
对于《伤寒论》中以“日”传经的表面,历代医家均随文扫视,指出:“不不错日固执。”清雍正间,歙东说念主曹恒古(心立)深加研究,对《伤寒论》中“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五六日三阴受之的“日”字,认为是“鲁鱼之差,豪厘沉”,当作“曰”字读。与《洪范》书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文法符同。实乃指出六经凭据,启示治疗之纲领,安不错日固执,以讹歌颂(见《曹守堂医补》),他的解释使读者面容极新,大彻大悟。乾隆三年(1738),黟县卢云乘纂《伤寒医验》六卷,精于辨析正伤寒,类伤寒极度兼证。他在辨证设施上,不取仲景所论之六经,而以东说念主身实体分辨为三阳三阴六部。见解新颖,别具一格。
新安医家研究《伤寒论》,不专以仲景之书,泥于治伤寒病,早在明成化年间,进士程玠(字松崖)著《松崖医径》一书,起先忽视:“杂病准伤寒治法。”书之上卷首列六经证治之图,以五脏、命门、六腑分附于六经,附方165说念,详分脉象及虚实冷热,辨证施治;下卷列内、妇、儿科44症,说明理、法、方、药,方有执在《条辨》—书中也指出:“读之皆知其为《伤寒论》也。……所论不止伤寒资料也。”所谓法而世为天下则,方而世为万病祖”,明确地启示后学,读《伤寒论》不局于治伤寒病也。程应旄认为:读《伤寒论》,应不以“伤寒”二字读伤寒,而以“表里脏腑”四字读伤寒,不仅专揽于指挥伤寒病的治疗,即百千万奇怪病,无不以伤寒法治之。他著《医径句测》八卷(1670),对《松崖医径》一书,逐条句测,以阐发《伤寒论》治疗杂病之旨,族弟程云来作序曰:“乃于一径开出千条觉路。”
清乾隆间,吴谦主编《医宗金鉴》,亲撰《改造伤寒论注》17卷,程文囿辑成《医述》16卷,其中卷三之《伤寒提钩》,卷四之《伤寒析疑》,亦很了得。凡论中统统序例、错简、传误、脱佚、衍文、字讹、注辨、方考、阙疑等,经前贤改造的,均重加补移、删次、辨证、考订,对《伤寒提钩》各条规所引各家之扫视,辩论贞洁,辩驳条畅,譬喻明切,其考据之严,采辑之精,诚无余蕴。
新安医家对《伤寒论》之研究,不仅专著繁多,而且散在各式文章中,都有论说,如明嘉靖间歙县吴正伦,在《脉症治方》一书中,把伤寒的病理,归纳为:“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和“有表虚,有里虚,有表实,有里实,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有表里俱热,有表里俱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有阴症,有阳症”十二句话。到了清代,程钟龄经十多年的潜心探索,他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又深入浅出地将伤寒的病理总括为:“表里寒热”四个字和“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八句话。而况明确地指出:“精乎此,即摇身一变,亦皆范围于其中。”《伤寒论》第260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是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原文有论无方,程氏在《医学心悟》中,用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肉桂、炙甘草、干姜)治疗寒湿发黄证,颇具心得。总之,新安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在表面上,析疑启奥;在临床上,不泥于治伤寒病,彰显仲景纲目,阐发仲景之旨,为丰富和发展伤寒学作念出了孝顺。
(四)《金匮要略》的研究 早在清康熙间,歙东说念主程云来撰《金匮要略直解》三卷(1673),扫视精炼,要言不烦,言为心声,下里巴人,不作转折误东说念主之谈,故名之曰《直解》。他精研仲景学说,宗法《灵素》、《神农本草经》、《甲乙经》、《中藏经》、《伤寒论》等书,博采六朝、唐、宋以来诸名贤之论,参以个东说念主心得,对《金匮》的条规和方药,均作了精炼的扫视,以阐发《金匮》之义,被称为《金匮》注本中的善本之一。清代吴谦《改造金匮要略注》,是博采宋·赵以德的《金匮要略衍文》、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等二十余家之精粹,联结我方实践训导,相互印证,进行重订,扫视而成。凡原文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改、补、删、移者,皆精心审辨,逐条改造,并对古奥词句进行训释,从而条分缕晰,扫视透切,理义详明。对疑难条规,另列正误篇中,以待后学研究,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还有戴震的《金匮要略注》(未见传世)和近代王一仁的《金匮读本》,算计5部,各有阐发。
三、医学竹素的重订校勘
跟着新安文化和医学的发达,促进了刻书出书职业的闹热,它兴起于宋代,鼎沸于明清,在明清两代中,有名可考的刻工就有400多东说念主。尤以歙县虬村的优、黄两姓,世业剞劂,刻工辈出,为著名的刻书之地。该地从明代正统元年至清代说念光12年(1436~1832),仅黄姓刻工多达二、三百东说念主。据不王人备统计,明清两代新安刻书业刊刻的新安医籍多达108种,同期还刊刻了宇宙各地的医学文章140多部,保存了多量的医学文件。
(一)《丹溪心法》的重订校勘 明代休宁程充刻志研究丹溪之学,认为杨林玉揖的《丹溪心法》,文多重出,王季献的《附方》,方未备载,乃以丹溪原论,重为考订,又得丹溪曾孙朱贤的祖传手本合参,辑成《重订丹溪心法》五卷。方广又作《丹溪心法附余》,使丹溪的学术念念想得以普通流传。汪机在歙县见丹溪弟子戴元礼阐发丹溪学说的孤本,抄录以归,定名为《推寻师意》,发行于世,使此书不致湮没而流传下来。
(二)《外台秘要》的重订校勘 歙县程衍说念取得唐朝王焘的《外台秘要》四十卷,认为此书经宋代孙兆等校刊,至元明时,刻本已频绝迹,手本颇多讹缺,于是断荤少饮,历经十年,殚力校正,于崇祯庚辰(1640),由“经余堂”重刊问世,成为现在《外台》通行本的祖本,功不可没。
(三)《圣济总录》的重订校勘 程云来删定《圣济总录》,此书原名《政和圣济总录》,是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编成,全书200卷,66门,载方两万首。是一部二百万字的医学巨著,虽经元代两次刊刻,终因卷帙太繁,流传甚少。程氏少从叔祖程衍说念学医时,曾阅过此书刻本,三十年后在维扬(淮阴)友东说念主江郢上处,看到此书手本,以其费事,类似方重出,乃费了一年时分予以删定,于康熙二十年(1681)编成《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其华夏书缺赤子方五卷(173~177卷),遍访不得,乃请同学项视庵搜求赤子古今方论,补全五卷,以臻完璧,使这部巨著保存精粹,得以流传。
(四)其他医著的重订校勘 歙县吴勉学博学藏书,领有十万两银子的成本,设大型木刻园,成为新安最大的出书家。他以终身元气心灵刊刻经史子集和医书,所辑《河间六书》,收入《四库全书》。并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校刊王肯堂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15卷。吴琯尝见薛己校正、发明之书并治验有打算等,遗佚颇多,遂就全书经络分类,论说内、幼、女、外四科,并与朱廷枢、吴玄有等共同校正,成《薛氏医案二十四种》108卷。于1513~1619年发行于世,为出书私东说念主丛书之较早者。清乾隆间,歙县大盐商黄晟,兼营出书业,与叶天士来去甚密,曾初度刊刻《叶氏临证指南》。博学藏书家的鲍廷博还在杭州校刊了不少医籍。多量的医学竹素踱步宇宙,交流了新安医家的学术,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学的闹热,在中医学发展史上起到了蹙迫的作用。
四、会诊学的研究
(一)脉诊 明清以来,新安医家对会诊学的研究。共撰写27部专著。最早有明成化年间歙县程玠的《太素脉诀》。程琎的《脉法指明》(已佚)。嘉靖间,汪机的《补订脉诀刊误》(1523),此书乃六朝高阳生所撰,原名《脉诀》,元·戴起宗集解,别称《脉诀刊误》。翰林学士朱升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于南京郝安常先生处得此书,乃摘抄藏于家。汪氏闻之,乃备重赀,跋涉百余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并以诸家脉书要语,重为补订,类为一卷。又撰《矫世惑脉论》一卷附录于后。他指出:“古东说念主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若只凭脉而不问证,难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倒置零乱,而夭东说念主长命。”并品评众东说念主时常讳病不言,惟以诊脉试医,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烦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遂至守旧致死的失误倾向。继之,吴昆著《脉语》一书,以论脉简要闻明。此书条理分明。内容靡不备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他在文章中,还批判高阳生的《太素脉》。认为切脉不仅仅会诊病情,以致不错测知东说念主之智愚,贵贱和寿夭的唯心不雅点。这些品评,不务空名,中肯持平。余柳庵(之隽)的《脉答理参》,共三卷四十二篇。上中两卷,贯注论说“识脉”辨症。并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管辖二十八脉。对各式脉形的识辨,辩论精当,造诣较深,要言不烦,条理分明,既继承前东说念主之旨,又有我方的训导心得。对后学以脉酌证,深有启发;下卷载“脉法备录”篇,以脏腑经络表面为基础,以临床证候为依据,识常辨变,以常测变,启示东说念主们纯真辨脉识证,并对各式怪脉均有详细的论说。可谓师传心法,而有阐扬,确是一部较好的会诊专书。程钟龄论脉之法,以“胃、神、根”三字为本。诚所谓求其根而总其要,博中求约,别树一帜。晚世蒲辅周先生在《医疗训导》一书中认为:古东说念主论脉,众说纷云,各有所宗。叔和《脉经》,分体论象,端倪纷策,过于纷乱。他对程氏“胃、神、根”的学说,颇为崇拜。
(二)望诊 清代汪宏(广庵)的《望诊遵经》一书,富裕特色。他认为:望诊为四诊之首,非望诊果真,无以知其病,更无以知其为何而治。因此,他在文章中,对满身部位、面容之望诊、四时、五方、气质、长幼、居养、变色等望法,以及面容、舌、齿、眉、发、当作、皮、肉、爪甲、痰、血、大便、溺和形骸、容态等方面的望诊,都提纲掣领,叙述分明,其望诊之详细,在我国医学史上实为荒原之作。曹炳章先生认为:“广庵先生作是书,足以纠正国医之四诊不确而善用偏治,以致自误误东说念主者,盛矣!其功之不可没也,虽西医会诊学之详博,亦未有过于是者。”(《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卷3第20页)。还有光绪间,歙县张子襄的《舌图辨证表》,由其门东说念主休宁何愚和婺源朱绂合编而成,专述舌诊的辨证,亦然一部宝贵的文件。
五、本草和方剂学的确立
(一)本草学的确立 新安山水幽奇,有丰富的自然药源,为新安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精致的自然条款,因而许多新安医家都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写出专著51种。其中,对本草进行全面研究的,首推明代祁门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十二卷(1565)。陈氏经七年的精心研究,共收录药物742种。对药性、产地、收采季节、防守设施、辩别真假、饮片加工、炮制设施、气息主治、配伍君臣、四气、五味、七情、七方、十剂、五用、修合条例等,靡不备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此书经王肯堂校,是一部较好的本草专书。李时珍曰:“此书依王氏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味、产、采、治疗设施、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1、对于论说药性的文章,共有13种。如明代·歙县郑宁的《药性要略大全》十一卷,罗慕庵的《药性论》(见《医宗粹言》卷四),吴文件的《药性标本》,清代新安蒋居祉的《本草择要纲目》二卷(见《珍本医书集成》),婺源汪双池的《药性》(见《医林纂要探源》卷二,三)。歙县张节的《本草分经》(见《张氏医参》)。还有清代歙县郑时庄的《药性撮要》,汪烈的《药性会参》,巴堂试的《病理药性集韵》,新安方锦文的《药性歌括》(有绍兴医学社铅印本行世),近代歙县胡天宗的《药性要略》。
2、对于研究药物临床应用的专著有明代歙县方有执的《本草钞》(附予《伤寒论条辨》之后),还有明代祁门汪机的《本草会编》二十卷。吴昆的《药纂》、《参黄论》。清代有绩溪周士暹的《本草详要录》,休宁黄良佑的《本草类方》,朱王人龙的《本草澄源》,歙县郑承洛的《熟地黄论》、《燕窝考》和近代王一仁的《饮片新参》。算计13种。
3、对于本草简要歌诀。共有9种。其中影响较大,流行宇宙的有汪昂的《本草备要》,还有歙县殷世春的《本草便读》及殷长裕的《本草便读补遗》,其次有清代黟县潘元森的《本草略》,休宁汪宏的《本经歌诀》、《本草附经歌诀》,绩溪方玉简的《本草诗笺》和近代汪润身的《新编本草捷要歌》。这些书,括歌成诵,下里巴人,利于普及药学常识。
4、对于研究食品本草的有6种。最早是元代休宁吴瑞的《日用本草》三卷,现有万历四十八年(1620)刊本传世,先容了日常食品防治疾病的设施,并附灵验的训导方,以供山区农民就地取材,防治疾病。明代婺源鲍山(元则)的《野菜博录》三卷。载药262种,成书于天启二年(1622),乃鲍氏筑室黄山,亲尝各式野菜的风采而编成,并加绘制。先容其性味和调剂设施,为食品本草中一部有一订价值的竹素,现有影印本传世。还有汪昂的《续增日用菜物》,休宁吴德熙的《食品本草》,程接事的《山居本草》。歙县汪汲的《解毒篇》,先容了食品中毒的搭救设施。
5、对于药品的采收、加工、鉴别的专著。有明代歙县程伊的《释药》,汪书芳的《二酉山东说念主药囊草》,歙县江昱的《药房杂志》,黄山采药翁的《农经酌准》等6种。
6、对于本草文件研究方面。清代休宁汪宏的《神农本草经扫视》,金山农的《本草衍句》,婺源戴葆元的《本草纲目易知录》和近代王一仁的《神农本草经新注》,算计4种。其它还有近代歙东说念主胡天宗的《药物演义》。是以药名编成故事。颇有意思,惜已一火佚。
(二)方剂学的确立 明清以来,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文章,共有74种。南宋张杲的《秘方奥旨》,是搜集古之禁方而成,内容丰富,为新安医学最早的一部方书。明代吴昆的《医方考》六卷(1584),分73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宫各科。各门首叙病因,次列方剂,载方700余说念。按证枚举,逐方发其微义。对方剂的花样、药力、见证、变通等均作了详细的验证,使读者易于相识方旨,掌持临证遣方、加减变通之要领。所收之方亦很实用,验证要言不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医方。清末著名学者杨惺吾先生在其所著《日本访书志》赞称:吴氏“取古昔之良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非徒苟然志方资料。今不雅其所著,皆疏明古方之是以然,非有心得者不足,此信医家之泰斗……。”吴氏此书曾流传日本。日本元和五年(1619)和庆安四年(1651)。相继在日本发行。
汪昂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著《医方集解》四卷,共分二十一门,收入正方三百余说念。附方更多,后附《急救良方》、《勿药元铨》。1694年又编成《汤头歌诀》一卷。他选方严谨,专揽经典表面,扫视精炼,说明用药的意思和使用设施,使读者同期学到许多医学经典的表面常识。此书问世,风行宇宙,流传国际,成为医家必读之书。现今宇宙各大专中病院校,均列为蹙迫的参考教材。严云仓在《汤头歌诀》续编序中云:“考《汤头歌诀》由来已久,至汪氏所编,始称善本。”
对于方剂的分类,据《中国医学史课本》载:明清以来,在原来“十剂”的基础上又发展为十八剂。自后,徐春甫又扩充为二十四剂(见《古今医统大全》)。至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则合并为二十二剂,颇为实用。
新安医家除对方剂进行多量的扫视使命外,还编写了不少方剂歌括,搜集了不少行之灵验的训导方,把实践常识传之后学,为发展中医药学,升迁医疗水平作念出了孝顺。
六、医学表面上的进步
(一)独创《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系 明嘉靖、万历间,歙东说念主方有执(1523~1594?)精研《伤寒论》,认为此书经王叔和整理,已有转换。后经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乃竭二十余年之元气心灵,推寻仲景原意,调整篇目,重次条规,订为经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于万历二十年(1592)编成《伤寒论条辨》八卷,以图还仲景原著面容,首倡《伤寒论》错简之说。并指出《伤寒论》不限于治伤寒,对阐发仲景之旨影响较大。后世崇拜有执之学,力主《伤寒论》错简说的,代有其东说念主。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喻昌(1585~约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东说念主。于顺治五年(1648)撰《尚论篇》八卷,将《伤寒论》条规从头分类归纳,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创三纲鼎峙学说。另有《伤寒抉疑》系喻氏与程云来辩论《伤寒论》疑义之编录,或以“问答附篇”为名,缀于《尚论篇》后。
张璐(1617~1699)字路玉。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说念主。研究伤寒三十余年,于康熙六年(1667)撰《伤寒缵论》、《伤寒序言》各两卷,宗方有执、喻嘉言,本三纲鼎峙之说,将《伤寒论》从头分类,首详六经证治,分太阳病为八类,次列结痞、温热、痉湿暍等杂病,并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注说,以发明之。并在《序言》一书中列一百四十余证,分述诊脉、察色、劫病、刺灸诸法,附载杂方一百四十余首,编录前贤方论。其子张登、张倬继其学,常与其父文章合发行世。
程应旄,字郊倩。明末清初歙县东说念主。接纳方有执、喻嘉言综合整理《伤寒论》条规之长,再行归类条理,阐发己见,于康熙九年(1670)撰成《伤寒论后条辨》十五卷,所列条规承上启下,扫视入理。并将《伤寒论》原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三书附之于后,以便参检。又著《伤寒论赘余》一卷(1672),以补前书之遗。
介意光(1638~1716),字在辛,号素圃,晚号完夫,歙县东说念主,清初医家。以医名世五十年,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参以喻昌、张璐、程郊倩三家之说,附益己意,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撰成《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以补方氏之未备。复撰《伤寒论辨证》三卷(1711),就证分经,病情详于各证之内。
黄元御(1705~1758),一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东说念主。清康乾间医学家。尝宗方有执之说,著有《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阐释颇有心得。弟子毕维新等继其学。后世张琦、欧阳兆熊等亦受其学术影响。
周扬俊,字禹载,苏州东说念主。康熙十六年(1677),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附以己意,编成《伤寒沦三注》十六卷,以阐发仲景及前贤之精论。
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东说念主。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行医四十年,名噪乡里。著《伤寒分经》十卷(1766刊),详注《伤寒论》字句并阐其义。尝言:“自叔和尔后,《伤寒论》一书耽溺于羊肠鸟说念中者凡千余年,有明方有执出,著《伤寒论条辨》,澄几研理,高见超越前东说念主。”
章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说念主。清嘉说念间著名医学家。鉴于《伤寒论》辞简义深,理法机要,乃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予以重编,于说念光十五年(1835)撰成《伤寒论本旨》九卷。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说明各经病症,因而形成了以方有执为先导的《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系,对后世研究《伤寒论》有很大的影响。
(二)临证治疗创固本培元派 新安地处东南,表象温暖,地卑多湿。新安医家根据“天东说念主合一”的合座不雅念和新安的地舆、表象、东说念主的禀赋、生活习惯等秉性,在临证治疗上,崇拜李东垣的《脾胃论》和朱丹溪的养阴学说,扎眼固本培元,贯注调气血,和脾胃,补先天之肾气,扶后天之胃气。如祁门汪机在学术念念想上以调补气血为主导,又偏重于气的珍视,而用药惯用参芪,借甘温之力以补脾胃。脾胃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有新助,邪就不错不治自除。他的门东说念主汪副护,临证治病,以扶元气为主,自号“培元”。孙一奎认为:东说念主身之气,有宗气、营气、卫气、原气的区分,尽管它的功能不同,但都必须依靠宗气的统摄,材干正常地阐扬作用。因此,他在辨证治疗上颇扎眼浩气的补养。余博山善用补气健脾之法,如对绸缪岁月的胸胁胀痛,时吐痰涎之证,先补脾胃,兼顺气消痰;痨瘵喘气身热,元气渐衰之证,以参芪补气救之。并忽视:“泄泻者多主虚寒,急宜温补”“产后多防气脱”等治法(见《论医汇粹》)。余午亭在《诸症析疑》一书中,强调浩气的作用,贯注扶浩气,益脾胃。他说:“土者,万物赖之以生。”“东说念主之有肾,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制阳光,健筋骨,生精神,其所系亦重矣。”因此,他在《医案》中“凡见元气虚者,虽有别证,当理元气。”“元气一复,诸症渐消。”孙文胤以护胃气为主。汪汝桂宗东垣、丹溪诸法。罗慕庵先珍视尔后汤药,深得扶正驱邪之旨。程衍说念在其医案中,有阳浮阴弱补心肾,久嗽脾虚补脾肾,体弱临盆补气血,目涩无光补精血,神倦尺虚温肾法,烦劳煎厥养阴法,腹肿脉瘦消补并疗等案。吴楚(天士),在《医验录》中,用寒凉而验者十之三四,用温补而验者十之五六。程钟龄对补脾肾的表面,有明确的见解。他说: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随进,当能下注于肾也。应知脾弱而肾不虚,则补脾为先,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同期,在用药上,以轻灵取胜,这是新安医家一个秉性,因而形成了以汪机为前驱的“培元”派。
(三)喉科学上创养阴清润派 歙县喉科名家郑梅涧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重楼玉钥》,及他的宗子郑枢扶(名承瀚)于嘉庆九年(1804)所著的《重楼玉钥续编》,在中医喉科专著中颇有地位。郑氏不仅用汤、散治疗喉科疾病,而且善用针刺治疗急重喉症。
尤其是白喉一症,旧书无此记录,最早是芜湖颐世澄(练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著《疡医大全》一书中,有“天白蚁疮”一症,所述症状类似白喉,此时可能有少数白喉出现。郑梅涧在乾隆三十三年著《重楼玉钥》时,尚未述及此症。自后其宗子枢扶又作整理,并将梅涧与三子既均(名承洛)的会谈记录,补入“梅涧医语”第一则中,忽视白缠风(类似白喉)之病名,这是我国医学史上对白喉症状之第二次见于文件者。对于白喉流行的历史,徽州在乾隆四十年(1775)前无此症,即有亦少。乾隆四十年后,徽州始见白喉流行。嘉说念年间(1796年~1861),盛行于苏、浙。后延迟到湘、豫及陕、甘、云、贵等地。其时医师对咽喉疾病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喉科竹素。歙东说念主许佐廷于同治三年(1864)发行郑麈所辑的《喉科秘钥》并作《喉症补编》中,曾记录了1785年和1856年两度流行白喉,这是我国第二度和第三度白喉流行的文件记录。
对于白喉的治疗,郑梅涧经十余年(1787年曩昔)的临床实践,在郑枢扶补入《重楼玉钥》的第一则“梅涧医语”中指出:“白喉一症,余经历十余,俱已收功,此症属少阴已经,热邪伏其间,盗其肺经之母气,故喉间起白,治以紫正地黄汤为主,除紫荆皮、茜草二味。因喉间之白,乃邪伏于少阴肾经,蓄久而发,肝失水养,非喉之本症风热结于血分可比。”又指出:“此二药开结破肝血而酷热,最不宜用,复伤其阴,而白反弥散不解。”他的立论,既说明了病机,并为治疗白喉奠定了表面基础。其宗子枢扶和三子既均,经二十年的临床实践,于乾隆六十年(1795)间,整理《重楼玉钥》一书时,联结临床训导,又补入第二则“医语”。他认为:喉间起白点,乃伤燥及感受疫气为致病之因,由于水虚则金不润而燥。在论治上,最忌发散,又忌苦寒,当以养阴清润兼辛凉而散为主,爰立金从水养一法,斗胆创用养阴清肺汤,方用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二分、玄参一钱五分,贝母(去心)、丹皮、炒白芍各八分,薄荷、甘草各五分(无须引)。矫正时医每以此当实证,非辛温发散,即苦寒降泻的失误。为治疗白喉始创了新的路子。张赞臣先生认为:其时喉科文章,在表面上较为完备的是郑梅涧的《重楼玉钥》”。干祖望先生认为:对于治疗白喉一症,由于旧书未载,无新师承,其时在表面上不统一,酿成了许多派别,一是宗温热,不忌升,不忌表者;二是宗阴凉津润者;三是忌表;四是反对忌表。郑氏忽视“忌表”之论,“非徒在医界树有百拆不挠之地位,而且竟在民间也人人皆知。”后世承其学者,不仅祖传承上启下,历今八代。而有歙县名医汪燕亭,字必昌,清嘉庆间,曾任御前御医九年,他于嘉庆十五年(1810)撰《聊复集》五卷,其中卷五为“喉齿科玉钥全函”,因取材于郑氏的《重楼玉钥》,因名曰《玉钥集》。咸同间,歙东说念主许佐廷,业儒兼医,官至太守。他在发行《喉科秘钥》时,作《喉症补编》外,并积四十余年治喉之训导,著《喉科白腐要旨》两卷,指出:“万物莫燥乎火,”而以“补水清火”之法治疗白喉,其学术念念想是源于《重楼玉钥》养阴清肺之论。清医家耐修子(名佚)所撰《白喉治法忌表抉微》(1888)及《白喉全书》所提养阴忌表之论,崇拜养阴清肺汤加桑叶、青麟丸治疗白喉,乃师梅涧《重楼玉钥》之法。江西南丰清末医家刘昌祁(字式宋)于1900年纂《仙传白喉治法要言》(又作《白喉治法要言》,乃宗“养阴忌表”四字摘要而成。因而在喉科学上,形成了以郑梅涧父子所倡导的养阴清润派。
(四)初度忽视“新感温病”的学说 汪机第一次谨慎忽视了‘新感温病’的学说:明确指出“有不因冬伤于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日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伤暑雷同,此新感之温病也。”从此,温病的成因有“伏气”、“新感”两种,始为一般医家所公认。明代歙县程敬通在医案中,也有“温邪袭肺,咳甚;入胃,渴甚”之案,后东说念主程曦扫视,说明这是新感之风温,非伏气之风温与春温也,由此不错说明敬通先生已意志到“温邪上受,起先犯肺”之理,而且方中以牛蒡、前胡、豆豉辛凉轻透,以桔梗、甘草宣肺止咳,以芦根生津养阴。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是有启示的。
对温病的意志,吴正伦在明隆庆二年(1568)曩昔所撰的《脉症治方》一书中就指出:这是“杀厉之气,严寒之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为“时行不正之气”,“无分少长病皆相似”。此即“温疫”、“传染”病也,并嘱东说念主在春秋服防御药,“以免疫气传染”。他的见解,对后学意志传染病,进行防御使命,又一定启发。
(五)初度阐发脑的学说 战国时,孟子曾说:“心之官则念念”。把东说念主的念念维行为归之于心。《内经》上也有“心为君王之官,神明出焉”的记录。这种不雅点一直为东说念主们所公认。明末清初,休宁县抗清袼褙金声(正希)在《尚志堂文集·见闻录》中忽视了不同的见解,他说:“东说念主的记性皆在脑中。赤子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东说念主忘记者,脑渐空也。凡见一物,必有一形留于脑中,东说念主每记忆旧事,必闭目上瞪而念念索之,此即凝念念于脑之意也。”他的辩论,朴素地把脑的功能和生理时局解释得比拟深刻。壮昂在《本草备要》(1695)“辛夷条”中,也有“东说念主的记忆皆在脑中”的记录。汪文绮在《会心录》(1754)下卷“鼻渊”一症中,也载有“夫脑属神脏,藏精髓,而居高位”之句,程杏轩在《医述》(1826年)卷十一,“忘记”一文中,曾援用了金声的论说,说明新安医家在明清时期对脑的认识就有明确的意志。说念光十年(1830),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载有“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之论,医者不察,认为是王氏“纠正了流传几千年的失误不雅念”。其实新安学者比王氏早190年就忽视来了。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一定意旨的。
(六)对于命门、三焦、火、气的学说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一书中,进一步说明了阴阳、五行之理,并对命门、三焦、火,气等方面的立论,忽视了新的见解,他认为:两肾即腰子,而命门是两肾间的原气,并无形质可指。三焦唯有一个,是含上、中、下三部而言,作用虽能普及上、中、下三部脏腑膏膜之间,实无具体形质。他对火的意志,不同意丹溪的《相火论》君火属东说念主,相火属天和肝肾之火属东说念主,雷龙之火属天的主张。认为火唯有表里之分,邪正之别。不管在天在东说念主,凡属正火都是主于生化的元气;凡属邪火,不管外来内生,但都是无益于元气的贼邪。他对气的意志,认为东说念主身之气,有宗气、营气、卫气、原气的区分,尽管它的功能不同,都必须依靠于宗气的统摄,材干正常地阐扬作用。因此,他在《赤水玄珠》的辨证治疗中,颇扎眼浩气的补养。
(七)阐发“昏倒”的病机 对于“昏倒”的病机。《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则从“风火”立论;朱丹溪以“痰”为主;张景岳遵《内经》之旨,认为“虚”是压根;陈修园则综合诸说。程衍说念在《医法心传》中忽视:“六淫之感,七情之伤,皆足是病”“怒气伤肝,则怒火上冲”,“脾受湿伤,久则干冷痰凝;肾水不足,而雷龙之火震发于上,皆能为眩为晕,其得之气血消耗,更自不少。或虚或实,切而知之”。“治法概以清火、导痰、理气、养血为正”。他的立论比陈修园约早160年。
(八)倡导“八纲辨证”和独创“医门八法”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1732)一书中,根据《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原则,不仅倡导“八纲辨证”,并在前东说念主治病五法、六法的基础上,独创“医门八法”,他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他的立论,普遍为医家所给与,成为辨证的纲领和治疗的准则。
(九)首倡“外损”和“理脾阴”学说 吴澄著《不居集》五十卷(1739),把虚损分为内伤、外损,独创“外损”学说,忽视了“外感类内伤”的表面。在治疗外感的设施上,反对乱用补药,创立“补托”和“解托”法,使外损之余邪有出息,不致反戈相向而伤东说念主。在方剂上,他针对时医非攻即补,非补即攻,或攻或补,蛮攻蛮补,攻补失宜之弊。创用“补托”和“解托”的方剂多种。兼攻的称解托,兼补的称补托,融攻补二法为一体,相互谐和,公正中庸,以达到抗病驱邪之主张。他又忽视“理脾阴”的表面,并创制了“中庸理阴汤”、“补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九个灵验方剂,与叶天士“养胃阴”的表面相互忘形。孟河费绳甫先生认为:东垣虽重脾胃,但偏于阳。近代吴师朗《不居集》补脾阴之法,实补东垣之未备。
(十)外科学上倡言“治外必本于内”的不雅点 汪机的《外科理例》(1519),从病理上解释外科病症,说明外科多本于内。在治法上主张调补元气,先固根底,戒铺张刀针,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中国医学史课本》认为:汪机这些主张,均为训导之谈,不错师法。故为其时外科中一部较好的文章。后世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集》(1740),强调汪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不雅点,有益于外科内治法的发展,是近代外科学主张外症内治一片的代表作。
七、临证各科的发展
唐宋时期,新安医学分科之见于文件者有内、妇和针灸科,其他各科未见记录。明清以来,通过学术争鸣和医学交流,内、外、妇、儿、伤、眼、喉、针灸、推拿等科相继发展。不少医家纷繁著书立说,算计撰写了临床各科的医籍213部,现取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内科 内科文章75种,最早的有元代吴以凝的《去病简要》二十七卷(未见),明成化间歙东说念主程玠的《松崖医径》,力言《伤寒论》治杂病之说。吴正伦的《脉症治方》(1553年前),对脉、症、治、方,依次立论,按脉审证,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立论精详。余午亭的《诸症析疑》四卷,为内科之善本,医者竞相传抄,咸称为“难民之司命”。休宁孙一奎的《赤水玄珠》三十卷(1584),采先贤名言及躬行训导,按证分七十门,专于明证,对寒、热、虚、实、表、里、气、血,辨证详细。对古今病名相混,尤为了了。明末清初,歙县程衍说念的《心法歌诀》(1636)、《医法心传》、《迈种难民司命》,有博有约,各有阐扬,李中梓先生在程氏《心法歌诀》的序言中,盛赞此书“博而约之,神而明之……为医说念之舟楫,岐黄之标准。”并称衍说念为“天下之神手也。”清雍正间,歙县程国彭将终身精研医学之心得,写出《医学心悟》六卷(1732),对养生、会诊、治法、伤寒、杂症、妇产等,靡不备述。其书要言不烦,深入浅出,在宇宙普通流传,为医界所崇拜,曹炳章先生在《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中载:“前绍兴名医邵兰孙治病,颇有神效,询其所宗何书?则云:治杂证、时病,唯程氏《医学心悟》及叶氏《临证指南》二书资料。查其立方用药,果无一不本诸于此二书”。程氏创用的贝母瓜篓汤治疗痰热生风,内风上扰之昏倒;生铁落饮治颠狂;神心解语丹治中风不省东说念主事之厥证;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消瘰丸用于清热化痰、消坚软结等方,均为医界普通专揽于临床。还有吴师朗的《不居集》五十卷(1739),把虚损分为内伤、外损辨证立法,独特见解,是一部论治虚损的专书。婺源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十卷(1758)分论五行生克及脏腑经络部位、脉象、药性、方剂等,各能阐发精义,为新安医学的宝贵钞票。
(二)妇科 新安妇科始于南宋孝宗时(1163~1189)之歙东说念主黄孝通,曾被授予“御赐医博”。其十四世孙黄鼎铉于崇祯时又为御史叶高标(任歙县令)保举入京,养息贵妃田姝之血崩症,并赐“医震宏都”匾额。南末理宗天子久病,郡守范钟保举婺源县名医江喆(字明远)赴京治之而安,主祐年间(1253~1258)又以红藤制剂养息了公主之胎漏。历代以来,新安医家对于妇科的文章共有十四种,最早是明代祁门徐春甫的《妇科心镜》三卷(见《古今医统大全》)。洪基的《生养指南》四卷。清康熙时,有歙东说念主黄予石的《妇科衣钵》,他分析难产的原因是;临产努力太过、体脂肥厚、平素闲静、胎儿过大、妇东说念主矮小、交骨不开、胞破水去太早、胞内干涩、胎死腹中、羊水过多、腹大荒谬等所致。并对横生、倒生、分别忽视了用手矫正胎位的设施,如:“倒生者……儿先露足,令母平卧,以手徐推足入,良久仍推儿身,徐候转正,迎门即生。”在傻头傻脑十年前,就忽视这些表面,是宝贵的。汪喆(朴斋)的《产科心法》,继承其师程国彭《医学心悟》对于妇科的学术念念想,加以阐扬,增补了二十三个病症,丰富了产科内容,立论简练,选方精灵,《中国医学史》认为:“是较好的产科专书”。
(三)儿科 新安医家对儿科颇为贯注,撰写专著共有71种,其中明代20种,如汪源的《保婴全书》,刘锡的《行为便览》,徐春甫德《螽斯广育》、《幼幼汇集》,吴元溟的《儿科方要》,程公礼的《保赤方略》等。迨至清代,则有51种,其中,许豫和的《许氏儿科七种》,为新安儿科专著的善本。
新安医家鉴于麻痘之症对赤子伤害尤烈,研究颇深,撰写的专著共有44种。如明代汪机的《痘治理辨》、孙一奎的《痘疹心印》、徐春甫德《痘疹泄密》、朱仰松的《新编痘疹全书》、郑好意思涧的《痘真确传》、许豫和的《橡树痘诀》《痘疹余义》等,都记录了各自的临床训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外科 据《歙县志·方技》载:明代歙东说念主洪玥精外科,著《外科秘要》(已佚),“自玥之后,郡之治外科者,始有宗法。”《休宁县志》载:明代屯溪徐成章亦善疡科,但无文章传世。自明季以来,新安外科文章共有十二种。较有影响的是明代祁门汪机的《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1531),共分154门,附方165说念,立论精炼而有新见,在外科学上有一定的评价。休宁王有礼(本姓沈,字三五),尝为嘉兴邑庠生,著《尊生外编》八卷。训导亦丰。尤其是明代休宁王尚,少习外科,寓杭州行医,医名甚著。据《杭州府志》载;王尚善冶跌打挫伤和脑裂额破等症,曾遇腹破肠出病东说念主,王氏浣肠纳腹中,用桑皮缝合而愈。还有明末清初休宁程邦贤之妻蒋氏,治一初生婴儿,无肛门,腹胀欲绝,蒋氏以手术治疗,并用棉球蘸蜜塞肛门,保持通润,儿乃无恙。清初叶天士之父朝采,行医于吴,范少参之子伏庵,生无肛门,啼不止,朝采以金刀割之而愈。程国彭的《外科十法)一卷,言简而赅,方约而效,在临症治疗上有一定参考价值。又据《婺源县志》载。名医江考卿(1771~1845),善治骨伤科,曾推行类似泌尿系统结石和睾丸摘除等手术,一百四十多年前,在我国外科史上是有一定意旨的。还有歙县鲍集成的《疮疡训导》三卷(1798),方家万的《外科秘方》,黟县姚慎德的《外科方略》,新安周云章的《外科三字经》,各有训导流传于世。
(五)伤科 据文件记录,新安医家治跌打挫伤者,始于明代休宁王尚,他行医杭州,能治脑裂额破等症,当是新安伤科的先贤。清康熙间,歙县程时彬,世居歙县槐塘,随父迁居歙西之黄源村,初行医业,因得黄姓医书,乃以伤科名世,垂今十代,成为驰名的“吴山铺伤科世家”,婺源县江考卿于说念光年间以伤科名世,他用触诊法检验骨擦音以会诊骨折,遇骨碎甚者,则取它骨填接以治疗,颇有巧念念创见,著有《江氏伤科学》(别称《伤科方书》)行世。歙县徐少庵著《啖芋斋别录》,专论跌打挫伤的治疗,并附穴说念图及体育拳势图,以资磨真金不怕火。而民间治疗伤科未见诸文件者,间亦不少。
(六)眼科 新安眼科专著共有两部,最早有明成化年间歙县程蚧的《眼科验方》(别称《眼科宝籍》),此书有症有方,图文并茂,把眼病的病机归纳为风、火、虚三者,明辨虚实,分症论治,用药轻灵,曾屡次刊刻流传,民间手本亦不少,对症检方,辄见奏效。又据《休宁县志)载:明代休宁王一风,曾授御病院吏目,其祖王阳明,独善眼科,济入甚众,一风承其业,治病每见显效,惜未见文章传世。清代休宁县万安汪镇国善治目疾,有“拨云见苍天”之誉,著有《明光奥旨》一书,今佚。
(七)喉科 据《休宁县志》载:明代休宁朱之光精针灸,善治喉项间疾,治无不验。由此可知朱氏专揽针灸治疗喉病具有丰富的训导,是新安喉科史上一个前例。继之,专揽中药内服、外治和刀针综合治疗喉科的,则是清康熙间歙县郑于丰、郑于蕃昆季二东说念主,他们从江西南丰黄明生先生秘授喉科三十六症,专志喉科,垂今九代,成为新安的喉科世家。新安历史以来十四部喉科专著,郑氏两家就占八部。最负着名的是郑梅涧的《重楼玉钥》,郑枢扶《重楼玉钥续编》,在我国喉科史上占有蹙迫的地位。还有郑青岩的《喉科杂症》,许佐廷的《喉科白腐要旨》,均为喉科专著的善本。
(八)针灸推拿 新安针灸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休宁吴源(?~1173)善针灸,东说念主称“神医”,封为翰林医官。曾治一虫症,针其腹,吐虫而愈。南宋婺源程约、马荀仲,俱得针灸之妙。一次马氏为太守韩瑷治病,从右臂进针,针入其半而断。程氏乃于左臂针之,片时,右臂之断针乃出,病亦随之而愈。其针法造诣之深,非吞并般。元代婺源王开曾师窦汉卿学针灸二十余年,至元初(1271)领扬州医学教训,尝与其子国瑞增注窦氏《铜东说念主针经耳语》一卷为《增注针经耳语》,并撰《重订标幽赋》、《针灸全书》各一卷(已佚)。国瑞又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为《四库全书》珍本。明万历间,三衢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以此书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等书作为主要参考竹素之一(见赵文炳《针灸大成序》)。明正德间,祁门黄宰善针灸,数沉赶来就诊。黟县史谋善针灸,求治者众,有时出游,则泛舟从医者或数十艘。成化间,歙县程玠还有开棺施针,救活产妇之掌故,东说念主以为神。明代汪机的《针灸问对》,语简义明。吴昆的《针方六集》集古代针灸之大成,内容丰富,理邃学深,很有临床价值。清代吴亦鼎的《神灸经纶》立论详细,是一部专论灸法治病的名著。曹炳章先生认为是“荒原之作”(见《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纵不雅新安医史,自南宋以来,共有十三东说念主撰写针灸文章二十种,并有三东说念主撰写推拿推拿的专著三部。如清代吴师朗的《推拏神书》,余懋的《推拿述略》,方开的《摩腹庆幸图解》,各有见解,在临床上有一订价值。还有休宁许凝,以手代针,推拿治病,其训导之丰,世罕其传。
(九)养生 新安医家颇重养生,不乏遐龄之东说念主。如程伯益“以神医著者七十年”,张文左活到九十五岁,陈嘉谟、汪昂八十乐龄仍著书立说,活过古稀者斗量车载。《内经》曰:“浩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已病治未病”。新安医家把治未病的防御念念想与养护元气的念念想联结起来,撰写了许多对于养生方面的文章留给后东说念主。早在宋代就有婺源王炎撰《资生经》。明代成化年间,吴正伦丁壮赴燕,经过王人地,见当地东说念主不善摄生,乃作《养生类要》2卷,在王人地发行。徐春甫记忆前东说念主养生训导,附入个东说念主心得,撰写了《老老余编》、《养生余录》。他说:“养生诱掖,诚古东说念主治未病之方也。今东说念主惟待病求药,殊不知善养生者,譬犹曲突徙薪,自无焚燎之患矣。”从保元、食饮、房室、起居、护持、怡情、节宣方面引古发新。倡药补不如食补,仅《老老余编》中载药粥就有44种之多。方开《摩腹庆幸图考》则是真金不怕火“内气”的专著,汪昂《勿药元诠》要言不烦,集诸养生法之精华于一卷,诸如“调息法”、“数息法”、“苏子瞻养生颂”、“一称金诀”“调摄法”,方便易行。特别是《养生十六宜》,记忆了前东说念主养生箴言和设施,较系统地忽视了东说念主体各部位的保健设施,具体有:发宜常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常叩,津宜常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说念(肛门)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淋浴,大小低廉爱口识羞。这类文章还有澹然居士核定的《卫生杂要》,朱本中《修养应知》、《饮食应知》,许念念文《星轺避暑录》,王禹门的《个东说念主卫生谈》等。
第三节 医学熏陶与普及
明代的医学熏陶,一般以祖传世业为主,凡属医家子弟可选入“御病院”学习。清代初期,“御病院”中设有教习所教训医学,学生来源由各地医官保送。新安的医学熏陶,能到“御病院”中学习者是少量数,由父传子、传弟、传孙、传侄、传婿、传甥的花样传授医学占有很大比例。新安医家的“眷属链”少则几代,多则十几代、二十几代。如歙县“黄予石妇科”起于南宋御赐“医博”黄孝通,传至十四代孙鼎铉,又至十七代孙予石,序庭、惠中、立恽、鹤寿、竹泉、从周。
新安医家的“师承链”,有的系名师嫡传,如张扩、汪机。北宋张扩先从湖北名医庞安时学医,又从西蜀王朴学脉,在名师的精心传授下,扩医术精进。汪机传弟子陈黄古潭等8东说念主,黄传孙一奎,孙又传弟子多东说念主,以至汪机弟子布游四方;有的以祖传为主兼师承,如歙县陈桷、郑于丰、郑于藩师承闵东说念主喉科名医黄明生,二郑分外传子郑宏纲(梅涧)、郑宏绩,郑红纲又师承陈飞霞,其后郑氏历代不乏喉科名医。
新安医家在历代相传中形成稠密的“眷属链”和弘大的“师承链”。无数的“眷属链”和“师承链”纵横交叉,使新安医家代有传东说念主,禁止发展,长盛不衰。
一、访师问说念 注重师承
新安医家取得如斯确立,除熏陶的得意、徽商发达等原因之外,他们博学强记、辞让勤学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中成名医家多数在家学成后,走出徽州访师问说念,切磋医术,升迁医疗水平。如吴昆从师余午亭,勤奋3年,所学见解咸合师意。遵师嘱友天下士,由三吴赴浙江、历荆襄、抵燕赵、负笈万里,不减72师。孙一奎游彭蠡、历庐浮沅湘、探冥秦淮,钓奇于越、掩迹三吴,所到之处,遇有长处,即往请益,偶遇明哲,则肯定其前。程衍说念虽医名突出,但闻上海李中梓名,亦赶赴师之。叶天士也先后从师17东说念主。早在明·嘉靖癸卯(1543)十月十三日,其时名医余傅山、吴篁池、汪宦、汪双泉等,集合在歙县乌聊山馆讲学,交流学术见解(极度至当天之学术研讨会),并将此事及交流内容记录在余傅山《论医汇粹》中。
二、开展民间医学普及熏陶
隆庆二年(1568),徐春甫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据徐氏《医学初学捷径六书·仁医会录》载,参加该会有苏、浙、皖、闽、广、湘在京医师46东说念主,立会规有衷心、明理、格致、审证、规鉴、恒德、力学、讲学、辨脉、处方、存心、体仁等二十二款,对会员忽视了具体要求。
槎溪会课是清光绪十六年(1889)前后,婺源县名医俞世球任嘉定县丞时,在南翔创办中医培训班,要求入学者先学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李中梓《内经知要》;再学金元四大众文章,认为此“四家之学,分而不雅之见其偏,合而不雅之,则见其全。”临了学习《内经》、《金匮要略》等书。行远自迩,循序渐进。学习设施以自学为主,并主张师生相互考虑、切磋医学。此可谓中医专科学校之刍形。
三、撰写医学初学文章
新安医家亦颇重医学普及,撰写了不少医学初学文章。
早在明成化年间,程玠作《松崖医径》,列主证、备治方,片纸只字,被誉为“初学之径”。
汪机欲后东说念主乐守是说念,以承其志,撰写了《医学旨趣》13卷。首论经络穴法,继述六淫之邪与气血之论,再先容内伤诸证及妇、幼科。汪昂著《素灵类纂》、《本草备要》、《医方集解》及《汤头歌诀》,翰墨运动,下里巴人,一直被作为医学初学、中医带徒的基础表面教材。
程国彭业医三十余年,将其临床训导心得撰成《医学心悟》5卷,作为向门东说念主讲课的教材。对养生、会诊、治法、伤寒、杂证、妇产等靡不备述。该书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是临床课较好的普及教材。
吴谦编的《医宗金鉴》轮廓了基础表面和临床各科,说明了各科病证的病因和辨证治疗,条例澄莹,切合实用。尤以各科心法要诀,使学者易于记诵,成为医家通用教材。
汪绂的《医林篡要探源》对中医基础表面作了全面而深刻地说明,内容精炼、推行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表面参考书。
程杏轩上溯轩岐,下逮汉唐以下古今医书三百二十余家、经史子集四十余种,摘其精粹,编成《医述》16卷。《医述》弃取精当,由博返约,手此一篇,可无余蕴矣。
另外还有,程芝田的《医法心传》,程曦等的《医家四要》、周云章的《肤浅医诀》、《儿科三字经》、《外科三字经》及戴葆元的《祖传课读》都是普及初学的通俗读物。
第二章 新安医家的从医之路与治学秉性
第一节 新安医家的从医之路
新安为商贾之乡,又为“东南邹鲁”,素称“文件之邦,礼节之国”,传统的儒家念念想深深地影响着这一方文化之士。他们饱受儒家理学念念想熏陶,认为医亦儒者事,事亲抚幼之际,诚不可忽。若以之自治,则不错却病;以之事亲,则不错全孝;以之抚幼,则又免陷于不慈,其为生民日用之助,亦广有益。医在封建社会虽被视为末流,但在新安地区却颇受贯注。
一、新安医家从医之因
(一)新安儒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儒家倡导“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东说念主子者不可不知医”。自朱熹倡导修儒须兼修医学之后,新安儒士身膂力行。宋元以降,徽州的熏陶职业得意、徽商的闹热及刻版业的发达,给新安医学发展带来绝好的机遇,确立了多量新安医学名家。略析他们从医之因,约有以下数端。其一为以儒通医,多为饱学之士或知名硕儒,早年儒医兼修,以儒理运动医理,医学也有极度造诣。如宋乾说念五年(1169)进士王炎,官至饶州及湖州知州,授太学博士,撰有《伤寒论注》、《本草正经》;马咸,曾任四川遂宁知府,后辞官,隐于医;程衍说念,其文称雄两浙间,后以医为业,有“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外出治医,初学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之称。属于这类的有汪纲、鲍同仁、程玠、余傅山、张柏、方有执、毕懋康、汪昂、程应旄、吴楚、汪绂等。其二是宦途不敏、弃儒从医,多为邑庠生,屡试不中,转攻医学而有所确立。如李之材,幼习举业,屡镳闱战,数奇不遇,而弃儒从医;余午亭,攻读儒学30年,士际不遇,适其兄任钟祥县令归,劝其弃儒从医,遂发奋钻研医学;程知,甲申浩劫,已是丁壮的他自发仕进绝望,乃濡首舐毫于医,著有《医司领会》与《伤寒经注》;周懋元,17岁去钦天监,因感宦途狂暴,愤而离职,转攻医学。这类医家有吴文冕、程廷吁、汪贞洁、詹之吉、王桂元、吴澄、江芬等等。其三因亲东说念主病或自患病延医久治不愈,或支属死于庸医之手,遂至奋而学医者。如明江瓘,县诸生,14岁时母暴病身一火,后因患呕血,延数十医治无良效,遂研岐黄;程云鹏,因母、妻及儿女相继死于庸医之手,悲愤之余,乃发财藏轩岐以下书二千余卷,日夜朗诵,遂通医术,行医20余年,著有《慈幼筏》等医书。胡田、程充、方广、张柏、徐春甫、罗周彦、程仑、卢云乘、介意光、程钟龄、方肇权等均是由这类原因走上从医之路的。其四是出自世医之家,从小耳濡目击、身先士卒,加上本东说念主的不懈努力,而确立为一代名医的。如叶天士,祖父叶紫帆,父叶朝采均为当地名医,天士少读诗书,暮归,其父授以岐黄学。14岁父卒读,从父之门东说念主朱某学医。天士能彻其蕴,其见解每出朱君之上。他勤学不倦,能酌盈剂虚,10年从师17东说念主。审证立方,不执成见,治多奇中,而成为一代名医。又如吴元溟,16岁从父学医,陪侍诊病,父耳提口传全心传授。元溟亦详求博考,究脉探源,谨小慎微于医说念。万历间,浙江流行大疫,父子日救治患者数十百东说念主,成为新安著名儿科群众,吴氏撰有《儿科切要》等书。属此型的尚有张杲、程约、汪机、吴洋、程嘉祥、汪文绮、吴冲孺、余柳庵、王仲奇、郑枢扶、汪世渡、汪廷元等等。其五为从小拜师学医的,如吴昆学医于余午亭,程林学医于程衍说念,吴东说念主驹、曹恒占学医于余士冕、余之隽,许豫和学医于程嘉豫,叶昶、王学健学医于程有功,再有程接事、何鼎亨、汪钰、汪喆、汪春溥、程曦等等从医之路都属此类。其他尚有特殊遇到而行医的,如吴谅遇异乡羽士赠《金匮玉函经》,全心钻研而行医的;张守仁遇隐士传“伤寒末药方”,依方配制,施治于东说念主而行医。如斯者还有王尚、程宗默、江德潘、方仲楷等。
(二)师传或自学,新安医家名东说念主辈出 中国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所传《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文章,说念理精微,即使是自后医家的著论,如《令嫒方》、《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及金元四大众的文章,亦文义深奥,是以精于医者多体裁之士,也即是儒生。师带徒是学医的主要花样,针织带进门,修行在各东说念主。三年学徒兴师,或留针织身边不绝深造,如程林从程衍说念学医10年,汪春溥从杨丽南学医13年;或另投名师深造,如张扩先从庞安常学医,后又从川中王朴学脉理。许豫和先从程嘉豫学医,又从方博九、黄席有学持脉、用药、治痘之法,并从苏州尤松年学习针灸。有的则行跑江湖,就有说念者师之。如吴昆从余午亭学医三年,与师论医,咸当师心,受师指引友天下士,嗣是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说念者师之。未及丁壮,负笈万里,虚衷北门,不减72师。孙一奎、卢云乘等类此。新安医家亦不乏自学成才者,他们刻苦念书揣摩印证,记忆训导、循序渐进。如介意光,其在《伤寒论条辨续注·自序》中说:“光自早岁痛失大东说念主见背,维时坐困于不知医而无如何。续又惬心羸疾,不成洒然自脱于汤炉药裹间者凡五年,因是发愤肆力于医药。自轩岐以来,下迄近代,凡圣哲之书,莫不殚究。遇前辈名家,莫不辞让非难,而又验之临证,以不雅其效。其有不效,则又参互验证,以求灼见”。再如吴正伦,少小失怙,资颖嗜学,年舞象,已博极群书,每典衣以补不逮,尤笃好医。医日进,小试之乡曲间,罔弗验者。霎时游三吴,服膺平湖陆声野先生,从之游。程仑,少习举业,因病中辍,遂贯注歧黄家言,全心探究历代医学著述,自学七年而通其术。后负笈吴、楚、梁、宋、燕、赵、王人、鲁前后凡20年,投剂辄效,名闻于时,著有《伤寒杂证》、《程元仲医案》。
二、新安医家行医花样(一)自设医寓,坐堂行医新安医家的行医花样主如果自设医寓,坐堂行医。这种遗凮一直保留到开国初期,医师坐在家中或医寓内恭候病东说念主前来求诊,收取诊费。四乡的病东说念主或抬来、或扶来医寓中恭候医师诊治。医技高、医名盛的医师,求诊的病东说念主多,古东说念主常以“高官厚禄”、“绵绵禁止”来描写。医师依次诊治,书写脉案,开具处方,签名或盖上图章,嘱病东说念主到药店配方。世医之家处方颇为讲究,一般来源盖有“唯愿东说念主东说念主寿命长”、“一腔浑是活东说念主心”之类祝贺或自勉的闲章,末尾题名为“××世医×××传男××孙××诊笺,下一滑书男××侍诊”。儒医多工于书道,一张处方等于一件精好意思的艺术品。也有的医师将几个病东说念主通盘诊过,然后鳞次开方,如民国《歙县志》(石印本)称:程敬通,“一诊即能决东说念主死活。性爱静缄默,虽当笃疾濒危,未曾动声色,投剂立起……。每逢出诊,则就诊者猬集,衍说念安祥按脉,俟数十东说念主俱诊毕,徐握管鳞次立方,神态遐逸,了无差谬,所奇验者甚多。”除坐之外,医师也有出诊的,一般多安排在午后。先由病家递上“请封”(红纸包),医师与病家商定到达时分。尖酸的医师时常视“请封”的若干而定出诊先后。至病家自有茶食理财,家说念差的也要送上“三个荷包鸡蛋”。有些有地位的病家,时常备上笔、墨、砚和一叠白纸,让医师书写脉案,以检会医师才学。医师则根据病情旁征博引、分析病机、立法选方,环环相扣,洋洋千言,一篇脉案犹如一篇医学论文。名医出诊常坐轿,有的医家还自备轿舆。病家接送一次出诊,付给诊费、轿资,耗金折米可达数担。危重病东说念主,医师须吃住在病家,寸步不离,有时住上十天半月,乃至数月,直至病东说念主康复或亏蚀。如黟县戴朝显,逐日求诊病东说念主绵绵禁止。上昼在家门诊,午后即下乡巡回治疗,时常半夜,以致天明而返。其对歙县程杏轩的求实精神相称钦佩,故在其出诊的灯笼上标上“种杏轩”的堂名。有急诊病东说念主,远远眺见灯笼,便可拦轿就诊。还先后应邀到武汉、武穴、黄石、九江等地为旅外同乡治疗痼疾顽症。(二)客居异域,“悬壶”济世 另有一种咱们称之为流寓行医,他们行仁重义轻利,故有别于江湖上逐利之流医和游医。新安荒无东说念主烟,名医繁多,有的迫于生计,有的讳避师尊(其时不成文习俗,学医兴师后不得与乃师同在一地行医,除非乃师过背后材干回籍行医),或与徽商搭伙外出,客居异域行医;有的为丰富我方的履历,寻师问说念,走出山门。他们每到一地或投亲访友,或依附同乡会馆、或留寓于东说念主皮客栈,挂出“×××大小方脉”之类牌号,即所谓“悬壶”,行医治病。在一地时分视业务情况而定,少则十天半月,多则数月,有的有了合适地便假寓下来。如卢云乘,本习儒业,因祖父宦游粤西,为庸医所误,烦恼莫解,仁孝有怀,乃专志《素问》、《灵枢》,旁及历代诸大众说念理,黑白爽然于心,斯说念无愧于己。年甫十八,辄试薄技,说念虽达于黄山、白岳间,犹以窥管之见不足以语山海之全。于是历诸省、访名贤,自发会悟渐深,较诸往时若有异焉。康熙癸未(1703)春,偶过汉镇,适遇时疫类伤寒流行,问医者踵至,已经刀圭,幸皆可痊,为汉上各位子所遮挽,遂乃栖止。有的则因养息疑难病而绽开场所,被当地公缙绅看中,争相交聘,如休宁孙一奎,通《易》善医,历沅湘、匡庐,於越、秦淮、三吴,所至活东说念主无算。“自海阳而来霅上,迎君之舟衔舻而至,”以医术游公卿间。祁门程大中,工医及日者术,来去池州,尝往鸡儿滩客邸,受异东说念主授书。后至湖广,僦屋卖术,决东说念主死活,就问如市。邻居李方伯淑闻之,召与语,谈太素,书五行阴阳于指掌。方伯大惊,礼至其家,言家东说念主疾病多奇中,方伯死,大中经纪其家数十年。又如黄炜,婺源黄川东说念主,寓居南京,方伯胡果泉母病,一剂而愈。后胡擢安抚,聘入幕。更多是酖醉于探求医学的更高田地,如程茂先,“初习举子业不售,遂精心于岐黄,……犹虑泥古者欠亨于时,师心者难适于用。负笈航行,冀访明师,遍江、浙、徐、扬间20余年,遂的厚养,临症游刃,遂于扬州居焉。”王勋认为“春温、瘟疫”,自古至今无成法可师,乃“挟破砚,傅食于三江、两浙间,属意三十余载,始悟得病之源,治疫之理。”罗周彦,南游吴楚,北涉淮泗,侨寓长安者十余年与诸名贤家及缙绅学士,考虑研究,佐以慧智,投之即响应景从。至分符海上,医疗与政治并传。
第二节 新安医家的治学秉性
新安医家之是以能在中医表面,临床各科以及医事、熏陶、养生诸多方面取得令东说念主留神的确立,是与他们的正确学习设施分不开的。了得的有如下秉性,试述之。
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在线一、深研医理 考据严谨(一)渊源于古代易、理之学 医者,意也;意者,理也。新安医家受理学“格物致知”和朴学考据经典的影响,治医颇重对医理,尤其是对尚有争议的命题,如三焦、命门等学说的研究,并援儒、理、《易》、《河洛》入医,进行说明阐扬。如孙一奎倡“不读易,不足为御医”。对《易》有很深的研究,悟出东说念主之命门有如《易》之太极,而创“命门在两肾之间,非水非火,为太极”。吴澄沉缅于《易》的研究,引易入医。他说:“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此理浩淼难穷,渊深莫究,惟《易》有以发之,而医则尤宜明之。”并取《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意,撰写了《不居集》,阐发表里损学说,充实、发展了理虚之法。并著有《易医会参》,强调易医重复之理。胡大淏精研河洛之学,著《易医格物篇》四卷。王于圣精研庆幸之学,著有《司天甲子六十方》。《周易》是儒学的经典之一,宋元理学亦然儒学的蹙迫构成部分,贵阳贱阴是《周易》的蹙迫不雅点之一,其以“乾阳”为首,《易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新安贯注温补培元的医家,大多热衷承袭儒学传统,崇拜《周易》天尊阳贵之理,治疗上主张扶阳抑阴,形成了以地域为特征的温补派系。(二)贯注经典、严于验证 《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文章,翰墨古奥、说念理艰深,仅得之晋代读者之口传,故字句多讹错,设施多舛误,以致通节分歧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历代诸贤虽有扫视,其间传说者有之,杂伪者有之,亥豕者有之,错简者有之,阑珊者也有之。新安医家有鉴于此,在扫视、考据、疏证方面作念了多量的使命,他们不曩昔东说念主所言故异之,亦不曩昔东说念主所言强同之,以《内经》为经,以诸书为纬,以己心为杼,参互验证,显微阐幽,权衡尽善。其中了得的有汪机、吴昆、汪昂、程林、程应旄、俞正燮、汪春溥、胡澍等。如吴昆因感林亿等校注的《内经》彰隐不解,为《素问》从头作注,并改造了王冰经文的多处失误;汪机在《读素问钞·序》中说:“予读滑伯仁所集《素问钞》,喜其删去纷乱,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深于岐黄之学者不成也。但王(冰)氏所注多略,不取于经文,最难晓处,仅附一、二焉。……爰复取王氏注,参补其间,而以‘续’字弁之于首简间;有窃附己意者,则以‘愚按’二字别之;滑氏原本所辑者,不复识别;滑氏自注者如旧,别以‘今按’二字,如斯庶使原今所辑之注各有分辨,或是或非,俾学者知所择焉。”又如汪昂在其《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凡例》中说:“《素问》在唐有王启玄(冰)之注,为扫视之开山,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然年世久远,间有讹缺;俗例未开,复有略而无注者。至明万历间而有马玄台(莳)、吴鹤皋(昆)二注,事属继起,宜令经旨益明。而马注舛谬颇多,又有随文暧昧……吴注间有阐发,注前注所未备……余之所见者,三者资料,及书已成,复见张隐庵《素问集注》,刻于康熙庚戊……集合遵各注者十之七,增管见者十之三。或节其纷乱,或辨其舛误,或畅其文义,或详其未悉,或置为阙疑,务令语简义明,故名约注。”清·乾嘉间考据之风盛行,新安医家受戴震之朴学、金榜之经学、程瑶田之汉学等贯注经典、严于验证念念想和设施的影响,对经典医籍的考据,疏证一点不苟,择善兼取。最了得的有胡澍,对《素问》中的一些字义进行了紧密的验证。如《四气调神论》中的“说念者,圣东说念主行之,愚者佩之”之“佩”字,应读作“倍”字,作背,反字义;“惟圣东说念主从之,故身无奇病”中的“奇”字,考为“苛”字;《上古天真论》中“不知持满,时常御神”中的“时”字验证为“善”字义,等等。对每一字的读音、字义,旁征博引,文法各个方面进行训解,都是很严谨的。
二、问师会友 精诚团结(一)寻师访友,研讨医说念朱熹曰:“为学之要,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念书;念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新安医家继承了儒家勤学之德,勤奋念书,移樽就教,并利用乡谊和来去的便利,在本乡土或于移动、游历外地之际,访友拜师以加多学识,交友结社以研讨医说念,课徒授业以传播儒医之学。吴昆先后拜72师,叶桂10年从师17东说念主;婺源程汝清虽为名医程约之后裔,善太素脉,治病神验,然闻反正东说念主郭管辖得魏城武师歧“泻补过注法”,往师焉。吴洋于神农黄帝岐伯诸书从诵如流,闻不学易无以明阴阳,就跟博士生学易;不学针灸无以明经络,就到浙江凌氏处学针灸;听说常山杨氏伤寒造诣深,即东游受业于杨氏;又闻祁门汪机主温补,医术精湛,就往祁门从师汪机。程敬通以文称雄两浙间,后以医为业,医名突出,闻上海李中梓名,仍不远沉赶赴请问;吴谦熟读古今医书,涉猎中医各科,临床训导丰富,得悉大山里有一民间医师善于接骨疗伤,乃不辞劳苦,屡次翻越五六十里山路,向民间医师讨教,学习正骨之法。
明代余傅山于1543年10月与乡里汪宦、吴篁池、汪双泉等东说念主在歙县“乌聊山馆”交流医学,撰成《论医汇粹》。明隆庆二年(1586)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先后参加者有46东说念主,新安医家就有21位之多。医会的宗旨在探讨医药学术,要求会员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及金元四大众学术奥秘,切磋升迁医术,锦上添花,讲究医德修养,深戒徇私牟利,会员之间真诚相待,品评匡助,谐和互助。明末歙县移动钱塘的吴意常与同说念邵愚斋、余小亭会晤,商讨医学(见吴之溟《儿科方要》、《痘科切要》)。程心宇得祖传医技,每施于世,无不应手,嗣而访天下之明医,如方龙山、方嗣塘、何肖充、姚少琼、汪炉峰、黄万山、夏少江各位,与高下其辩论,博及群书,学问益准。
(二)精诚团结,倡温补培元学说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以后各式学说禁止涌现,特别是四大众学说问世以后,偏执之风盛行,深入研究者又派生出新的学说与见解,新安医家在这方面亦然比拟了得的。他们精诚团结,不拘一家之言。明·汪渭尝语子汪机曰:“东垣主升阳补气,丹溪主滋阴降火,东垣、丹溪易地皆然。然病当升阳,治法例从东垣;病当滋阴,治法例从丹溪,不不错南北异宜而执泥不化。”孙一奎通过深入研究后说;“仲景不徒以伤寒擅名,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东说念主不当以抨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过剩阴不足之谭,不不错疵丹溪,而樱宁生(滑伯仁)之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灭。”四大众之说分而论之则见其偏,合而论之则见其全。程敬通认为金元四大众,“各能发前东说念主所未发……苟能融通四大众之法,则天下之病无不把握逢源。”汪机深入研究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和朱丹溪的养阴学说,联结我方的临证训导,忽视的“营卫一气论”,大倡参芪补气又补阴,揭开了温补培元学说的序幕。孙一奎进一步引进理学的太极图说,说明了温补培元的表面根据,并在实践中把汪机的补元气与薛己的补肾说融汇运动,有机联结并创制了温元散、壮元汤等温补培元的方剂,初步形成了温补培元学说。随后程茂先、介意光、吴楚及自后的吴澄、张节、王于圣等在各自的临说明践禁止丰富这一学说的内涵,在医学史上均颇具影响。叶天士记忆前东说念主训导,忽视了卫气营血辨治温病,完善温病学的证治,并独创“胃阴说”;吴澄在虚损病治疗方面忽视了理脾阴,发展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余国佩深入研究刘完素的“燥气论”和喻嘉言的“秋伤于燥”的表面,忽视了“伤燥论”,临床善用润燥法,补充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有的则在研究某书的基础上,广征博引,著书以继承、发扬某书或某医家的学术,如清代休宁程应旄在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著《伤寒论后条辨》,介意光再著《伤寒论条辨续注》;明代程玠著《松崖医径》,程应旄则著《医径句测》;明代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方广继之著《丹溪心法附余》;明代吴有可著《温疫论》,介意光予以补注,汪文绮予以重注,杨丽南予以增注等。新安医家承继儒学精神,以勤奋念书,善于念念考,拜师交友,结社考虑,精诚团结,著书立说等花样踵事增华,促进了医学发展,扩大了学术影响。
三、珍重医德 求实求真(一)重义轻利,锦上添花新安医家多系体裁之士,从小受到儒家礼节的熏陶,把崇仁尚义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在新安医家的医著中就有许多对于医德的论说,重义轻利是他们的共同秉性。明代徐春甫尝说:“医乃仁说念,活东说念主为心,奚可较利?贫者尤当尽力施剂而疾救其苦。”隆庆二年(1568),他在北京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时,在会规会款中就忽视了为医者应具备的职业说念德修养,“矧医为东说念主之司命,利与功其可计乎?视东说念主之疾犹己一体,究其医治之理,乃尽厥心,弗较利之丰啬而有紧密。万一不遁说念谊,非所学之本质也。”吴楚在其《医验录·二集》中,针对时弊,作《医医十病》一文,痛斥某些医师碌碌窝囊,脉证罔辨,轻忽东说念主命,盲从时套,曲顺情面,轻药保命,妒嫉谗谤,欺哄糊弄等十大弊病,并指出“欲医东说念主,先医医。东说念主病不籍医,安能去病?医病不自医,安能医东说念主?”“东说念主之为病,多在百骸;医之为病,止在一心。心存济东说念主,诸病不起;心专自私,则诸病丛生。”方肇权因“遍阅悬壶之家,射猎数卷,而吸呼未得,迟数罔闻,既屈寒热于倒悬,陷温凉之失度,犹满口方书,矜夸于东说念主前者;有心无相识,而运奇时可,谈言微中,及叩其根底,渺茫莫辨者;又有强记汤散、草术单方,辄念念射利者;更有设局谈奇,方真药假以欺愚昧者;常有资高学广,傲物偏执者;或名贯于其时,间有洞彻寒热、时乖运否者,盖学弥高,而和弥寡耳。此皆碌碌窝囊,以东说念主病为尝试,其为害岂浅鲜哉!”眼见心伤而作《医学正统》(别称《方氏脉症正统》)。新安医家仁心济世,把深研医理,勤于论证,医术上追求锦上添花,以撤废病东说念主孤寂作为最压根的医德。新安医家治学讲究推行,不唯圣言,不尚泛论,不惑邪说,不苟同于习俗短处,亦然其医德方面的权臣秉性。孙一奎尝曰:药求济东说念主,不求济谈,泛论不如见事之为真也。宋元明时,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脉诀》,以其便于朗诵,流传颇广,影响颇大。其中“太素脉”更是玄之又玄,宣扬候脉不错知东说念主之疾病、人命之寿夭、庆幸之贵贱,流毒极广。元代戴起宗刊误于前,汪机眼见社会迷信脉诊的近况,补订了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并作《矫正惑脉论》附于后,强调诊病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品评了某些医师高深莫测,单凭脉象会诊疾病,以致以候脉来展望东说念主的寿命和庆幸的江湖术士行径。同期也指出某些病东说念主讳疾不言,以脉诊来试探医师的医疗技能的失误行动,以至延误治疗的后果。吴昆在其《脉语》中也批判了以脉展望东说念主的寿夭、智愚、贵贱的荒唐作念法。程云来在删定《圣济总录》时,删除了其中专谈烹砂煮石、嚼松咀柏、吐纳清和、斩除三尸的《伟人服饵》3卷。还对书中古法不易行、古患今荒原、或药品难得、药食分歧宜者均断念之,亦足见其求实精神。医学乃实用之学,新安医家在传播医学时颇扎眼实用。明代陈嘉谟课徒并编《本草蒙筌》,清代程国彭课徒而编《医学心悟》,汪昂为普及医学常识,把《内经》的主要内容撷出,以明畅的翰墨扫视,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并选用常用药物和方剂编写了《本草备要》和《医方集解》,为了便于学者记忆,又编了《汤头歌诀》。戴葆元编《金匮汤头歌》、《临症指南边歌》及《温病条辨方歌》;程曦与雷大复等编撰《医家四要》等。在带教方面扎眼用非所学,如程国彭白天带学生临证,夜晚考虑白天临证的病例;俞世球在南翔设“槎溪会课”,教学行远自迩,师生相互论医等都反应了新安医家求真求实的学风。(二)仁心济世,救东说念主艰辛 新安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也体现了他们崇仁尚义、仁者爱东说念主的说念德仪态。每逢疫病流行,则自设药局,或义诊施药、或制药懒散,死心疫情,救东说念主艰辛。如汪钰,曾寓涿州,时疫盛行,乃制“辟瘟丹”散之,服者无不立效。叶馨谷于咸丰时,皖、赣疫病流行,自出资在郡城、黟县等地办医局,克己成药,奔跑皖、浙、赣交壤数县送诊施药,救治甚众。程国俊,避地淳西湖溪,家虽贫,然求药辄与,有病亟医之,未曾以雨雪炎蒸辞。张柏,随祖父迁浙江兰溪,治病不取厚报,凡有东说念主请他治病,即便夜间起床十几次也不回绝。明代婺源江志洪设药局,以济世扶贫为乐,自号“存济”。清代休宁吴有磐,贫而就诊者,必予以饮食。婺源张明征曾任御病院医官,后回籍开设医馆,某日傍晚,路遇久痢软弱病东说念主,即令仆东说念主背回家中,调治月余而愈。又赠路费资助病东说念主返家,且不问病者姓名,以绝图报。邑东说念主赞张曰:“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东说念主如骨血。”至于捐资办学、修桥铺路、建造路亭、掩埋路尸腐骨,对贫者施诊舍药更是举不堪举。总之,生活于文化之邦的新安医家,受儒家文化的教训,辞让勤学,不耻相师,勾读儒家经典,深研医易之理,阐发医学新论,指挥临床辨治。不管在医学史上照旧学术发展史上都留住了光辉的篇章,并以儒家仪态名蜚医林。
第三章 新安药业的闹热
医药本为一家,医师自采克己药物,跟着医药常识的禁止丰富,必须依赖市集材干得到处方所需的药材,而医药徐徐分开,药业附庸买卖。由于中华传统文化轻商的理念,在史籍、志书等古代文件中简直莫得药商的地位,不仅存世贵寓少,且阑珊难觅。可是新安药业则有所不同,徽州生产稠密说念地药材,为了生计,新安东说念主要计较药材;且徽州东说念主贯注效益,提倡做生意,也推动了新安药业的发展;故清代中晚期新安药店也纷繁开业于徽商计较之地,药商们亦好儒而重义轻利,扶困济贫,尊古炮制、虔敬修合,成为新安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久负着名的新安药材
一、相关新安药材的文件记录
(一)新安珍品药材白术的文件记录 新安地区表象温暖,雨量充沛,地形复杂,自然条款安妥多种药材滋长、繁衍。早在明嘉靖年间,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筌》中就有记录:“歙术,俗呼狗头术,产山地,虽瘦小,得村炮充盈,……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乃觅歙者尤优。”《古今医统大全》称:“凡天下岁办药材,俱于生产地方派纳。成化(1465~1487)以来,其数渐增。”又载:“徽州府贡药材九百四十九斤八两。”民国26年(1937)《歙县志·物产》云:“白术,术之所出之州七,歙与焉。产大洲源及陔源一带。远销福建、关东。为邑之药材大批,变为邑第一良药。野生者尤良,甚鲜,生黄山者,东说念主更视为珍品。”由此不错说明,新安所产白术历史悠久,并以其品性优良得到其时稠密医家青睐。祁术亦然新安隧说念药材之一,以其产祁门深山,品种独特,故以产地冠名。说念光十年《安徽通志·物产考》载,清末时,祁门白术在南洋群岛土产展览会上曾以“质地优良”享誉海表里,远销福建、关东。在新安各县、江西景德镇、四川重庆等地均有销售。
(二)相关徽州贡菊的文件记录 徽菊,产于徽州府所在地歙县,被《中华东说念主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引为宇宙四大名菊之一。据赵保康编写的《歙县之白菊花》(1944)记录,歙县种的白菊花始于光绪二十年(1896),由歙县绍前村茶商张亦光从浙江德清县引进大洲源,民国初发展到金竹岭及昌源各地,民国10年(1921)前,年产不外千担。据传,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内流行红眼病,天子下旨遍访名医仙丹,徽州知府将金竹岭产的白菊花献到京都,很快养息了眼疾,名扬京城,从此徽菊冠名“贡菊”,并礼貌年年纳贡的数目。徽商则以“金竹贡菊”的牌号肩挑船运,销往沪、汉等地药店和茶庄,传统认为徽菊具有玉瓣、翠蒂、气香、味甘等特征,分贡菊、资菊两种。贡菊为优,其花蒂翠绿色,略凸,瓜瓣枚举紧密,玉白色有光泽,质地较肥厚,味略甘。资菊略次,花蒂淡绿色,略凹,花瓣白色,质地略薄,性略燥。
(三)其他新安药材的文件记录 榧子在新安生产已有千年历史,主产休宁、黟县,徽商以船运远销苏杭。苏东坡曾用“彼好意思玉山果,粲为金盘实……驱攘三彭仇,已我亲信疾”的诗句赞颂之。山茱萸,主产歙县。民国26年(1937)《歙县志·物产》载:“山茱萸,肉颇似胡颓子,俗呼枣皮,产邑六甲,运销沪、汉。”前胡亦然新安主要出口药材,以其根条粗壮,肉质厚,香味浓,畅销国表里市集。
松萝茶产休宁县万安镇松萝山,早在明朝由“让福寺”僧东说念主起先垦殖,《茶疏》中记录:“若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唐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长兴县罗岕茶,即浙江湖州紫笋茶)颉颃。”《野获编》中也有“奇味薏米酒,极度松萝茶”之好意思誉。《本经逢原》载:“徽之松萝,专于化食。”程松龄的《医学心悟》中就有以松萝茶配伍入药的处方。
二、后天不良的新安药材资源
(一)新安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 新安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境内山青水秀,地盘阔气,药物资源相称丰富。说念光三年(1823)《休宁县志·食货》记录,休宁县产药材有茯苓、白药、白术、桔梗等六十种;同治十二年(1873)《祁门县志》记叙了产药有祁术等一百六十余种。详细文件贵寓匮乏。1986年徽州地区组织了全区中药资源普查,据普查贵寓统计,共有动、植、矿物药1403种,其中植物药 231科1263种,动物药12科129种、矿物药6种,其他5种。是安徽省山茱萸、厚朴、前胡、复盆子、枇杷叶、祁蛇、白花蛇等药材的主要产区,所产的菊花、绿梅花、杜仲、辛夷、独活、防风、乌药、桂枝等品种在省内具有蹙迫地位。如祁术、生晒术、枣皮、前胡等历史上久负着名。
(二)新安地区重心药材选介 据估算,新安地区动植物蕴产量达四万吨,开称收购的仅200多个品种共一千吨,设备后劲极大。现将新安地区重心药材选介如下:
1、徽菊花,开国前仅产于歙县金竹岭,峻岭两处。现歙县南乡深渡、杞梓里,岔口、街口、及休宁县、黟县、绩溪县均有栽培,年产量1985年达4405担。
2、前胡,各县均产,以歙县三阳、老竹铺、绩溪荆州等地最多。1978年荆州乡收货达3700担。
3、生晒术,又称徽白术,形如狗头,皮黄肉白体软,内有朱砂点异于他术。主要歙县街口、岔口、杞梓里、深渡等地产,年产200担把握。
4、祁术,主产祁门良禾岭、仙寓山,望红尖,望公岭、牯牛降、大洪岭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岳,产量少量,每年仅产百余公斤。
5、祁蛇,别称五步蛇、蕲蛇,连年国外易名为尖吻蝮,各县均产,以祁门产量大,祁与蕲同音,故习称祁蛇。1955年驱动收购设备利用,年产十余担。
6、山茱萸,习称枣皮,主产歙县金川,该县金川乡合丰村有一株堪称“枣皮王”的大树,树龄已有300余年,树高9米,树干直径0.92米,树冠直径14.1米。现仍枝桠粘稠,年年果实累累,1980~1984年单株产量149公斤(鲜果)。现休宁、祁门、绩溪也有栽培,1983年产量达466担。
7、杜仲,是我国独特树种之一。民国26年(1937)《歙县志·物产》载:“杜仲,石耳山及他山中皆有之,此尤上品,一名木棉,其芽可食,其叶状如玉兰、厚朴,折之有丝。”1983年黟县泗溪乡溪头村在海拔1432米的唐元岭发现一株百年树龄的杜仲树,栓皮达5~7毫米,内皮厚达30毫米。此后各县相继发现几棵,但一发现就被剥皮,现在象这么百年以上的杜仲树几绝。
8、厚朴,主产绩溪、歙县,祁门、休宁亦产。年产量在500担把握,连年资源龙套严重。
9、辛夷,别称望春花,木笔花,以休宁县最多,年产量在160担把握。最大的辛夷树在西田乡阳台村,有四株身围6米,树高18米,遮蔽面积达2亩多地,每年可产干花100多公斤。树龄已有500多年。
10、茯苓,是休宁县传统居品。明嘉靖年间征赋单上就有茯苓、辛夷等品种。1963年曾收野生茯苓20担,连年已荒原。
第二节 袭取仁信宗旨的新安药肆
一、新安药肆星罗云布
(一)新安药肆的发祥与历史 新安药肆始于何时,咫尺尚无果真贵寓,它是作陪新安医疗行为而发生、发展的,应无疑义。官方的惠民药局始创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元大德九年(1305)以后,各县始设支局,其药由总局四季发下,主如果修合丸散成药,以给军民贫病者。明代因之。清代虽有惠民药局之设,多名存实一火。民间药店有翰墨记录的有唐陆宣的“保和堂药店”。《新安陆氏家乘·新安陆氏保和堂引》说:“新安以保和堂丸散弘济斯东说念主也久矣,在宋时已盛行各省。”宋江喆通士精医,尤擅妇幼,家设施药室,遐迩就诊者甚多。明代徐春甫在其医书中也记录了“徐氏保元堂”并先容了该店调制的36张验方。洪基的“胞与堂”规模较大,生居品种繁多,故有《胞与堂丸散谱》之作。民国8年(1919)《芜湖县志》载:“汪一龙,字正田,明·万历间东说念主。精岐黄,由休宁迁居芜湖西门外大街,创立“正田药店”,字号永春(芜湖张恒春药店前身),垂二百余年,凡九世皆同居。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四方争购之。对症取服,应效神速。每外藩入贡者,多取说念芜湖,市药而归。”药材商则是到四川办货,转到他处销售。《今古奇闻》卷二:“闻得药材多出四川地方,贩卖者每获重利,是以决计欲往四川。”《辽阳海神传》所记之徽商程宰,初度做生意胜利,等于因为转贩黄柏、大黄。
(二)遍布各地的新安药肆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是描写药店开业费事,而赢利丰厚的一名句行话。徽商中一部分东说念主便置身中药业的计较,如苏州的“养生堂”、扬州的“天瑞堂药肆”、“青芝堂药铺”、芜湖的“永春堂”、杭州的“胡庆余堂”、景德镇的“叶开泰堂”、“齐心堂”、“种德堂”、淳安的“胡咸春堂”、溧阳的“黄义兴堂”、“万年春堂”等等都是新安商东说念主所始创。新安境内更是星罗云布,沿江村镇多设有药肆。据民国前期贵寓统计,歙县有药店180余家,休宁54家,祁门32家,黟县21家,绩溪83家,一席之地的屯溪竟有13家之多。屯溪“老翼农”、“同德仁”、歙县“胡集和”、“元和堂”、北岸“葛天益”、深渡“姚大生”,休宁“大生堂”、“慎德堂”、万安“胡森茂”、溪口“泰来堂”、五城“致和堂”都是颇具影响的药号。业务不仅遍及境内州里,而且发射江西、浙江相近的县市。
二、信守“以义取利”的儒风及完善的计较管制轨制
(一)新安药商信守“以义取利”的儒风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顺利关系着医疗的效果和东说念主的人命安全。从事药业计较的药商同其他徽商一样,多能信守“以义取利”的儒风。每年派出“水客”赶赴产区或集散地购进说念地药材,遵古炮制,虔修丸散,由“乡客”四乡倾销本店居品。计较中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修合虽无东说念主见,存心自有天知”。如胡庆余堂把“戒欺”作为座右铭。有的还把“行仁济世”作为我方的计较指标,如詹永希在婺源开设药店为生,遇贫东说念主买药不收费。术士恩在黟县开“同益堂药铺”,他对药铺司理说:我始创药铺是为了便于治病救东说念主,不可因无餍利润,而损害了我的心愿。屯溪“老翼农”每年头夏即在店门中施“药茶”,给过往行东说念主解渴防病,以此标榜店主“重义轻利”,举高知名度。“同德仁”、“胡咸春”、“种德堂”等则自设养鹿园,平时供东说念主不雅赏,每年冬至,四乡张贴告白,定下宰鹿日历。是日将本店饲养的雄鹿披红戴花,关入木笼中,敲锣打饱读,周游城区。并邀请当地士绅、名医监督,赶紧绞杀仙鹿,称足配料,邯郸学步“全鹿丸”。以示真材实料,招徕主顾。
(二)新安药肆的计较管制轨制 新安药肆中的州里小店,或由医师兼营,或由大药店学徒兴师开业,主营门市配方。备有炭炉、铜锅和辅料,据处方需要临时加工炮制。有的根据季节收购地产药材,届时到大药店调换中药饮片和丸散膏丹。大型药店多由徽商计较,前店后坊,前店作念门市生意,主如果零卖成药和配方;后坊加工饮片和修合丸散膏丹,兼营批发。如“同德仁”、“老翼农”都是如斯,店主一般不管业务,主如果彩选司理和掌管资金,店务全权交由司理处置。
司理多从本店中彩选业务在行、作风正直而有才略的职员升任,都有一套较完整的管制体系。这些老店计较有方,流通活跃,一般都能注重东说念主才按能定职,按职定薪。里面实行专科单干,各负其责。伙计分头柜、二柜、三柜、四柜、五柜,头柜主管统共柜台业务,负责惩办疑难问题。五柜多为学员。加工切药也分头刀、二刀、三刀、四刀、五刀,头刀为武艺较高的师父,主切湿润难度大,技能要求高的中药,如切茯苓,要求片薄平整;加工槟榔、半夏、郁金、白术、乌药等,通过筛选、除杂、浸润,切成薄片如纸,平整透明,吹之不错昂扬。五刀为学员。根据工龄和技能,由司理决定升任定级和来年的留辞。
“同德仁”、“老翼农”两家,前者以资金浑朴(以“万康银号”浑朴资金作后援),后者以历史悠久(创于明末)闻明,相互竞争,载誉新安,两家都在徽属祁门、黟县、休宁及浙属口岸等地竖立分号,主掌着徽州各地的中药市集。
第四章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安医学在中医药学领域诸多方面取得了权臣的确立,在中医学术发展的表面及临床诸科方面都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多量的医家不仅被徽州地方志及所移动、客寓之处的地方志所载,而且有的医家被史籍所载,如《明史·方技传》称:祁门汪机等四东说念主,“皆闪耀医术,治病多奇中”。新安医籍多被蹙迫的医籍文件器具书著录,如日本丹波元胤撰《中国医籍考》收辑医籍三千数百种,其中新安医家63东说念主达139种;新安医家受徽州文化、学术的影响,将儒学、《周易》等学说援入医学,既发展了医学,又丰富了徽文化。
第一节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
一、 发展中医学
从已发掘、整理出的相关新安医学方面的贵寓与中医学史比照研究,不出丑出,新安医学在中医史及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诸多方面占有蹙迫地位,以致有些是始创性或当先的。
(一)在医学史方面 南宋歙县张杲将文件所记的古来名医师平、著述、医案汇为《医说》,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张氏之前虽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佚,故《医说》可视为我国现有最早的载有多量医史东说念主物列传和医学史料的专著。明代歙县江瓘于1549年编成的《名医类案》,上采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代诸名医训导,是我国第一部编录历代医案之专著。明代歙县吴昆将古方七百余首进行考订,而为《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注解医方之专著。祁门徐春甫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在京研究名医46东说念主,成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医学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清初休宁程邦贤之妻蒋氏(歙县东说念主)推行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早于详细记录此种手术的《简明医彀》。清代歙县程文囿1826年著《医述》,采集诸书之众,分类之明,实用之切,出处之确,为医界所崇,可视为开摘抄诸医论先河之巨著。
(二)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 自汉代末年《内经》等中医经典文章相继问世,中医表面体系即基本建立。金元时期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分别阐扬《内经》等学说,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众”,形成中医界蹙迫的流派。清代新安籍移动苏州的叶桂继承发展了刘完素的寒凉学说,总合髻展而为温病派系的中坚,又称“叶派”。清代歙县张节、婺源余国珮又发展了刘完素的“伤燥说”,补充了燥邪的临床辨治。新安医家中明清祁门汪机,休宁孙一奎,歙县程从周、吴楚、介意光等继承李杲脾胃学说及朱震亨的滋阴秉性,汇通为温补培元流派。明代祁门王王典 继承发展了张从正攻下治疾的特色,于隆庆年间为御医时深受皇家好评,故在其复返时,皇上赐以汉玉白双面彩屏一座及汉白玉石料以供其建祠 “五凤楼” (别称“合一堂” )。明清时汪机,歙县程充、方广曾对朱震亨文章作过整理、编纂,而为《推寻师意》、《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等,这些文章是研究朱震亨学说的蹙迫参考书。明代歙县方有执晚年著成《伤寒论条辨》,倡“错简”,言“重订”,对中医经典《伤寒论》作了创新编次,伤寒派系始有流派之争。清代歙县吴澄于1739年著成《不居集》50卷,率先在虚损病中倡言外损,并起先忽视治虚损宜“理脾阴”,属中医脾胃学说中《内经》强调脾胃的作用、李杲贯注脾阳、吴氏补充脾阴的三个里程碑之一。汪机首倡温病不仅由伏邪引起,新感而可致病;又倡外科病常本于内因而从内治。清代歙县程钟龄《医学心悟》起先忽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为辨证之法,发展为后世中医表率辨证的“八纲”说,又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后世辨证与治法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孝顺。清代歙县郑村“南园喉科”郑梅涧极度子郑枢扶阐扬白喉病因病机属阴虚肺热,创“养阴清肺汤”治白喉,撰写了第一部喉科专著——《重楼玉钥》,矫正了时医治白喉非辛温发散即苦寒降泻之弊,为医界所称说念。
据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提供的统计贵寓,现行的中病院校统编的13门重心教材里,计引新安医家数34东说念主次,占12.3%;引新安医籍6部,占19.3%;援用新安医家医籍中的医论543条次,占9%;援用新安医家所创方剂215初度,占14%。可见新安医学在中医史及中医学术中的蹙迫地位。
二、阐扬徽文化
新安医家是一个弘大的、高修养的儒医群体,他们儒而兼医或亦儒亦医、医而好儒,有着浓厚的文化回味,新安医家受传统徽文化的影响,同期,又阐扬着徽州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藏书刊书 新安医家不仅藏医书,经史子集都藏,喜好藏书几成习惯,明代歙县程云鹏家藏书有一千七百九十余卷,并昼诵夜念念。清代歙县吴勉学、程文囿及绩溪胡澍等都是嗜书如命的藏书家。
为了传播医学文章,新安医家贯注刻书,吴勉学家设木刻园,将47种蹙迫医书刊印,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行世。明末休宁程林将诊金收入作为刊书之资。仅据《宇宙中医史籍联合目次》统计,二千二百种把握医籍中徽版医书达二百七十种。
(二)擅著书立说 新安医家擅长著书,以记忆训导,发展学术。清代歙县汪必昌以著述为最大乐趣,明代祁门徐春甫编订《古今医统大全》二百卷,约250万字,不竭寒暑凡三十年。据统计:宋至清代,新安医家共撰辑医书约700种,医学文件成为徽州文件的蹙迫部分。新安医家著述受新安理学影响很大,在学术上能援朱熹理学的“理在气中”及《周易》阴阳太极等说以阐扬中医的表面,如前述孙一奎用太极之说阐发“命门”,还有不少医家附和“不读易不成为御医”说。新安扑学的治学设施对医家、医学的影响也很大,有些朴学家如江有诰、俞正燮等贯注《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文章的验证,从翰墨、音韵、训诂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扬。不少医家在研究医籍、撰写医籍时都扎眼“小学”的专揽,如胡澍的《素问校义》,贯注音训,专揽汉学考据之法,摘录《素问》中难解的字词、词句三十余条作了考训。经学家汪宗沂旁通医学,能为东说念主治疾,撰《杂病论辑逸》,对历代伤寒之说作了验证,校正、扫视《伤寒论》条规多处。据笔者统计:理学、经学、汉学、朴学家有医学文章问世,或医家在理学、朴学方面造诣较高并援理、扑入医者如:王炎、孙一奎、吴洋、何介、程汝惠、张遂辰、吴日慎、程接事、汪绂、王桂元、李承超、俞塞、詹承恩、吴澄、黄士迪、戴震、王廷桂、余显廷、胡大淏、汪南春、俞正燮、程南、胡澍、黄义昭、余殿英、江有浩、汪宗沂等。以上学者,受地域学术的影响,发展医学,并为阐扬徽州地域文化作出的孝顺是了得的,使新安医学在中医文化领域中占有特别蹙迫的历史地位。
(三)喜诗画书道 由儒而研医、通医者,诗晓谕画文章自不待说,新安医家中好多专科医师终身爱好字画诗文,其造诣亦相称东说念主可及。程文囿有诗抄二卷;程充与族东说念主构成诗社,著《管天诗稿》;清代歙县郑沛兼工篆书刻印,承黄山印派之风,得徽派正传,镌有《十琴轩黄山印册》。据笔者统计:工诗文的医家还有郑承洛、胡庆龙、黄文达、江庭镛、李敏、吴楚等百余东说念主;善字画的有江南春、程林、巴堂谊等近60东说念主。清代歙县程芝田书道“米南宫”,又善指墨画。传世的医案文章如《生生子医案》、《杏轩医案》等,每一案都称得上佳文佳构。民国期间悬壶于上海的歙县王仲奇,不仅脉案精良、处方奥密,而且本人等于一份书道艺术精品。新安医家深厚的儒学功底,令东说念主叹为不雅止。
(四)乐行善轻利 新安医家受儒学、理学的影响,乐善好施,重义轻利。清代歙县张念念敬曾创药局以接济难得病东说念主,并出资掘井;明代休宁汪副扩捐资筑亭,余正统变卖家产创办讲院;明代歙县张守仁常赠方送药于病东说念主,并留饭馈金;清代婺源张明征路遇久痢软弱病东说念主,遂令仆背回家中,调治月余而愈,赠路费资助病东说念主返家,且不留病者姓名,以绝图报,邑东说念主赞张曰:“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东说念主如骨血”。清代歙县郑宏纲有一图章镌刻:“一腔浑是活东说念主心”,每盖在处方笺来源处以自勉。新安医家很好地阐扬了儒家、理学取义轻利的良习。
另外,新安医家继承了儒家勤学之德,游历以求师,或交友结社以研讨,或办学堂集合以传授,为中医熏陶史作出了孝顺。
第二节 新安医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弘大的、高水平的新安儒医群体及他们撰集稠密的医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了得地深刻在对中医学的影响及对新安域外医学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对医学熏陶的影响 新安医家贯注医学熏陶与普及。除师带徒、眷属链传承外,还创办“一体堂宅仁医会”,或于“乌聊山馆”等学馆考虑医学;兴“槎溪会课”,集合教训医学,及体裁结社时,好医研医者,兼论医学等花样扩张医学、发展医学,这在宇宙范围内是独特的。故《中国医学史》(中医高级院校授统编教材)及地方志中均有载记。新安医家编订的普及读物对医学的扩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汪昂的《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既是中医的初学书又是必须记诵的专科书。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对中医的表面体系作了精选、精述,既了得重心又切合实用,故屡次重版,影响很大。其书中所述八纲辨证、治病八法及所创方剂,已成为中医体系的表率内首肯被选入中医专科的教科书内容。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吴谦受政府之令主纂的《医宗金鉴》于1742年告竣,1749年起清“御病院”便礼貌此书为医学生的教科书。新安医家扫视的医学经典文章成为学习、教训中医经典较好的注本,其中影响较大者如吴昆的《素问吴注》、汪机的《读素问抄》、汪昂的《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罗好意思的《内经博议》、程樑的《引经证医》、江之兰的《医津一筏》、程知的《医司领会》、胡澍的《素问校义》以及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等。(二)对医学表面发展的影响 新安医家不仅戮力继承而且敢于创新,在中医学术上有所突破。孙一奎倡命门为“肾间动气,非水非火,犹东说念主身之太极”说,影响很大,后世多宗之。孙氏所创温补下元治法汤剂,给其他医师以影响,故孙氏称:“歙友每仿予用温补下元之法”。方有执、程应旄、介意光等主《伤寒论》“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流派争鸣之先河,后世附和者、反对者禁止,又形成新的流派。吴澄主“理脾阴说”,既补充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又对温病派系养阴保津学说产生影响。吴亦鼎撰《神灸经纶》,为我国第一部论灸专著,其重灸轻针,纠正了通俗轻灸重针的不雅点,又补充了灸法的内容,后世针灸家多服膺其说。汪宏的《望诊遵经》,系统地记忆了历代望诊的文件,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内容翔实的望诊专著,使望诊会诊徐徐走向表率化。歙县郑村的南园喉科郑梅涧、郑枢扶创新的治白喉施以“养阴清肺”汤、法,纠正了流行的时弊,升迁了白喉的养息率,成为喉科蹙迫流派之一,郑氏所创方剂也被临床普通选用。清代中世移动到苏州的叶氏名医世家中,叶桂创卫气营血辨治温病说等,后世禁止补充,徐徐形成了羽翼《伤寒论》辨治外感病的温病派系。(三)对当代中医研究的影响 新安医学对中医表面、临床的影响已如上述,其对中医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新安医家贯注中医文件的研究,他们校注、汇辑、类编医籍的设施,给现在中医文件研究东说念主员以启迪。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如新安温补培元医家所创的方剂,《神灸经纶》所载的热病用灸法,汪宏《望诊遵经》中望诊的内容,郑氏喉科“养阴清肺汤”(已被设备为“西园喉宝” )等,已被科研东说念主员聘用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跟着对新安医学的禁止发掘和深入研究,其对医学的影响将进一步得到说明和露馅出来。
二、对徽州域外医学的影响新安医家为了生计,亦伴跟着仕进、做生意的东说念主流而客寓、移动外地。正如说念光二十三年高学文为汪春溥所著《伤寒经晰疑正误》作序时称:“余游江浙闽粤已二十余年,遂闻天下名医出在新安”,外出的新安医家能很快投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行医、传播学术,酿成一定影响。有的新安医籍被国外医籍援用或重版,对国外的医学酿成影响。现择其要者,简述之。
(一)对国内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家外出行医范围与徽东说念主入仕地、徽商计较地有密切的关系,“无徽不成镇”,故新安医家的足迹所涉十分普通,如扬州、北京、南京、杭州、苏州、湖州、武汉、芜湖、慈溪、景德镇、上海、宜兴、淳化等地均是新安医家移动、客寓较多之处。上述清代中世移动到苏州的叶姓医学世家中世桂倡卫气营血辨治温病学说,叶的弟子有吴县顾景文、华岫云等,顾、华氏再传叶氏学说,世称“叶派”,叶氏学说创新、表率了江南多发的温热病的辨治,不仅对苏州医学产生影响,而且带动了中医学体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扬州是徽商的集合地,扬州的经济、文化光泽与徽州东说念主的孝顺分不开。在明末清初扬州徽商最富裕的时候,程应旄、吴楚、程从周、介意光等新安名医先后客寓扬州,他们为东说念主治病、著书、刻书、结社研医、开药铺、行仁好施,为扬州的医学作出了孝顺。程应旄“曾寓扬州行医。明末甲申(1644)之变,扬州决战旬日,住户濒于绝迹。战后,医界首返扬州者,乃程应旄先生”。据文件记录,明清时期扬州医界惯用寒凉药成为时弊。程从周称“眼见阴症似阳,误服寒凉而卒读者不可屡指”,“余乃常用温中之法而活东说念主多矣”,“江北之东说念主原畏参芪,如畏蛇蝎,而俗医本无定见,不识实虚,每见用参,便从中谩骂,投合主东说念主”,程从周、吴楚、介意光等医家的温补学说及治法方药,纠正了扬州医界的时弊,故扬州某医“令子青选为予(介意光)门东说念主”。另据吴楚《医案录初集·下卷》载:“扬州东说念主家,一医治病,又换一医珍视,以痊可之后,只当轻轻珍视,不当复用治病时之峻剂也”,故有的病就治不彻底;又载:“淮扬一带医东说念主治伤寒,……只叫病东说念主饿,其中饿死者不知若干”。于是吴楚即时施以治病之药或嘱病东说念主进温粥以养胃等,用推行疗效纠正了扬州民间的俗僻,对扬州医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对国外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学在国外的影响,主要深刻在新安医籍被国外医籍援用、重版及新学说对其时当地研习医学俗例的影响两方面。据龚维义、项永生验证并撰文先容:计有三十余种新安医籍东传日本、朝鲜。许浚等编《东医宝鉴》时援用了《丹溪心法附余》等,康命吉编《济众新编》时援用了新安医籍《赤水玄珠》、《丹溪心法附余》等,朝鲜的《乡药集成方》及《医方类聚》均引入了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的“玉龙歌”一篇。日本发行的新安医籍有《医方考》(发行二次)、《素问吴注》、《名医类案》(发行二次)、《石山医案》、《本草备要》《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丹溪心法附余》、《伤寒论后条辨》等;日本医师说念三编撰《启迪集》时,援用了《丹溪心法》,玄医撰《医方问余》时援用了《古今医统大全》等。新安医籍流传广,影响大,《医方考》于1584年在国内首刊,1586年就在野鲜发行,可见新安医籍对外影响之一斑。
不仅新安医籍东传被翻刻、援用,而且医籍的学术被当地医师接管,并禁止扩张,对日本、朝鲜医学产生了影响。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倡“错简重订”说、发展“三纲鼎峙”说,方氏说被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江西喻昌所接管,喻氏在撰《尚论篇》时多量援用、完善了方氏文章的内容,《尚论篇》及继承方氏学术的程应旄(与方氏同里)的《伤寒论后条辨》先后东传日本,被江户时期的名古屋医师玄医接管,玄医便鼎力扩张方、喻、程氏说,冲击其时日本医界流行的“丹溪学社”等时方派,于是古方派(或称经方派)兴起,徐徐盛行,至今经方派在日本仍为“汉方”医的主流派,可见方氏“错简重订”说对日本“汉方”医的发展场地影响之大。据日本《皇国医事大年表》记录,日本之东说念主痘术源于我国清代商贾李仁山传入,并著《种痘术》(日译名《李仁山种痘息争》),但流传不广,未被普通给与。《医宗金鉴》(1742年发行)1752年传入日本,日本医师将《医宗金鉴》内《种痘心法要诀》精选,以《种痘心法》发行,1795年日本藩医绪方春朔在认真研究《种痘心法》的基础上,联结我方曾用鼻干苗法防御天花的训导,撰成《种痘必顺辨》,日本藩候医多从其学,于是东说念主痘法渐广行,不错看出,日本东说念主痘法的扩张,也受到了吴谦主纂《医宗金鉴》的影响。
附录一:
新 安 名 医 选 介
张杲(1130~1210?) 字季明,张彦仁之子,袭取家学,以儒医著称,活东说念主甚多,潜心医学50余年,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著成《医说》10卷,全书49门,记录了宋曩昔名医116东说念主的医学列传,论说针灸、会诊等内容,触及面广,内容丰富,所搜集的贵寓出处多可依据。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特地禁方,亦时常在矣。”该书尚有张杲评述极度临床体会附之于后,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史列传,社会影响颇大,曾东传朝鲜、日本等国。
程琎 字文炳,号宝山,歙县槐塘东说念主。琎通士术,因母多病,遂业医。从婺源汪济凤讲明《素问》之旨,治东说念主病如火头解牛,悉中肯綮。诊东说念主脉,富贵贫贱夭寿,洞鉴无遗。其时知名东说念主士欲保举于朝廷,辞不就。著《太素脉诀》、《训导方》。佚。
程玠 字文玉,号松崖,歙县槐塘东说念主。程琎之弟。明成化丁 (1477)科举东说念主,成化甲辰(1484)进士,官至不雅户口部政。因其父皆以医术驰名,乃好医济东说念主,抢救许多危重病东说念主,登进士后医名播京师。据民国《歙县志·方技》载:一日玠游途中,见丧车过,血从棺中流出,以指染而嗅之,止丧车曰:棺中东说念主未死也,速开棺,吾能救之。众大惊,置棺路旁,急启棺,玠以针刺妇胸,忽能言,家东说念主相抱,悲喜错杂。不雅者呼声如沸,以为神。程玠一世著述颇多,但仅有《松崖医径》、《眼科良方》传世,尚有《论医集粹》、《脉法指明》等未见梓行。《松崖医径》2卷,前卷为伤寒集,论说了伤寒病的症治,并忽视杂病不错按伤寒法进行辨证论治;后卷为内、妇、儿科,共载44症。本书详于脉证,将五脏及命门分为六图,各附腑,分浮、中、沉三候,浮沉之中又分迟数、平、迟数之中又分虚、寒、热,列主证、备治方。其所出治方多为前贤各方,还有不少秘传效方,论理详而有要,选方博而不杂,说明理、法、方、药,内容片纸只字,为医学初学之径。《眼科良方》1卷,列眼科证治并画有眼图,颇为实用,曾翻刻达16次之多。
程充(1433~1489) 字用光,号复春居士,休宁汊口东说念主。初业儒,后以亲疾习医,练习《素问》、《难经》诸书,尤为崇拜丹溪学说。认为丹溪之学,诚医说念之宗工,人命之驾驭,而集先贤之大成者也。程氏在精研丹溪学说的同期,发现《丹溪心法》一书经后东说念主整理、裁剪,或有重出,或有遗漏而附以他治,使玉石俱焚,与丹溪原论,主旨悖爽。于是取《平治集合》及《玉机微义》、《卫生宝鉴》、《济生拨萃》、东垣、河间诸书校之,究尾会首,因证求方,积日既久,复得中书王允达先生以丹溪曾孙朱贤家藏的本寄示,会而参考。其或文理乖讹、意不相贯者,详求原论以正其误;篇目错综、前后重叠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此有遗而彼有载者,采之以广其法;论既详而方未备者,增之以便考订。整理立场严谨,一言去取,不敢妄自损益,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刻成《重订丹溪原法》(别称《新刊丹溪心法》5卷(100篇)行世。书中论证皆首引丹溪原论,继而载灵朱氏门东说念主戴元礼相关辨证施治的论说,并排举常用治疗方剂。每症之下,又设“附录”一项,进一步从对病名解释,病因病机、结论要点、施治用药等加以说明阐扬。全书论理澄莹、辨证果真、机圆法活、方药适合,是一部既有表面又有丰富临床训导的综合性文章,亦然现有贵寓中反应丹溪学术确立的较全面的主要著述之一,更是后世医家研究丹溪学术的蹙迫参考贵寓。
汪渭(1433~1515) 名以望,号古朴,祁门县东说念主,汪机之父。精于医学,活东说念主甚众。汪机于明嘉靖元年(1522)所作《先府君古朴先生行状》云:“以望公于东垣、丹溪之书,朗诵不释手,谓东垣主升阳补气,丹溪主滋阴隆火。东垣、丹溪易地皆然。然病当升阳,治法例从东垣;病当滋阴,治法例从丹溪,不不错南北异宜而执泥不化。有求诊者,即往应之,从不计较报答。”
汪机(1463~1539) 字省之,汪渭之子。世居祁门县城石山坞,号石山。卒后葬于祁门青罗寺,现有汪机墓。汪机幼习诗文,为邑之秀之。因母患头痛吐逆不愈,用古之秘方养息母病。其父汪渭晚年染病,亦三治而三起。越20年,多起奇症。行医40余年,活东说念主洪水横流。时东说念主谓:“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得援手而安。”足见其医术之高,信誉之卓。汪机私淑朱丹溪而精诚团结,融丹溪、东垣学说于一体。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东说念主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并把朱丹溪“阳常过剩,阴常不足”作营卫立论,临床主张颐养营卫,调补气血。并擅用参芪,为新安温补派代表东说念主物。汪机闪耀内、外、妇、儿各科,而之外科尤为精到。他在《外科理例》一书中指出: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知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济其末。是以他对久科的治疗,主张调补元气,先固根底,不轻用寒凉之剂。他在医学上的孝顺是多方面的,不仅养息好多病东说念主,为保险东说念主们的形骸健康作念出了超卓的孝顺,而且最先忽视了“新感温病”和“阴署”,发展了故国医学表面,还著述多量的医学文章。其文章有《续素问钞》3卷附《补遗》1卷(1519)、《脉诀刊误集解》2卷、《附录》2卷、《庆幸易览》卷、《针灸问对》3卷、《外科理例》7卷、《附方》1卷、《痘治理辨》1卷、《附方》1卷、《石山医案》3卷、《推寻师意》2卷,合为《汪石山医书八种》。存。再合《伤寒选录》8卷、《内经补注》1卷、《本草汇编》20卷、《医读》7卷、《医学旨趣》13卷,计13种70余卷,为后东说念主留住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贵寓。此外,汪机还培养了一批学验俱丰的弟子,其中有汪副护、黄古潭、周臣、程廷彝、许忠、陈桷等。
方有执(1523~1599) 字中行,明·嘉靖万历间,歙县中山(灵山)东说念主。方有执两次丧内,五个儿女因病而一火,自身又身经弊难,死幸荣达,其妻儿皆殇于中风伤寒,故力攻医学,尤重对伤寒的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专著极度后东说念主扫视编次文本亦颇下功夫,予以深究。研习中,他常有我方的独特见解,感到后东说念主释编次《伤寒论》文本不成尽仲景著书之本义,故不惮险遥,多方博访,广益见闻,虑积久长,鬓霜尔后豁悟,默契潜通仲景言外之说念理而精心修辑。历20余年之费事,著成《伤寒论条辨》一书,该书初稿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1582),经修改定稿于万历己丑年(1589)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刊刻前一年,方氏已达71岁乐龄,但为了使书更臻无缺,他不顾衰老目昏,花了一年功夫详细审订,方始排印,反应了方氏作念学问一点不苟的精神,除《伤寒条辨》八卷外,他还著有《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均附于《伤寒论条辨》后,一并排印。
自后,江西喻昌得到《伤寒论条辨》,遂参以己意,编为《尚论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即《尚论篇》发行,方氏极度著故鲜为东说念主知,康熙十三年(1674),河北林起龙经对照方、喻二书后,发现喻昌所著基本是方有执书中内容,甚为气愤,认为喻氏剽窃了方有执文章,乃将《伤寒论条辨》从头评点出书,并附《尚论篇》于书末,作为对照,解释其事。自此方氏之名极度文章又明白于世。
方氏将伤寒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等三种类型,形成“三纲鼎峙”说,是方氏据孙念念邈寓示所倡言,后经喻嘉言建筑的。姑无论此种分类法是否合适仲景原意,但他敢于龙套框框,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宝贵的,方氏“三纲鼎峙”说忽视后,对医界影响很大,除江西喻昌外,还有常州张璐著《伤寒缵论》、歙县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介意光《伤寒论条辨续注》等,皆袭取方氏说而各有发明,连年中日《伤寒论》学术研讨会上,任应秋先生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一文中,将方有执先生列为重订错简流派之始祖,足见方氏对《伤寒论》的研究见解,在学术上影响深远,对于《伤寒论》六经提纲的提法亦由方氏始创,他在《伤寒论条辨》扫视太阳病第一条“此揭太阳总病,乃三篇之大纲”始,“提纲”之说徐徐形成,柯韵伯领略全书立论:“仲景作论大法,各应病机一条,提纲已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赏赐之。”《医宗金鉴》言“提纲”二字首揭此条为太阳之提纲,自此而始“提纲”成为《伤寒论》研究者注重内容之一。
方氏还联结临床,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相关“痉证”的证治方药,附以已见,撰成《痉书》一卷,风容多有可取之处,此书系方氏在妻儿一火于伤寒后,为摈弃追到,“客游楚淮”,看见其时各地多数医家不解外感高热抽搐之病因,而皆混称惊风,无以救治的时弊,乃发愤攻研后所著,他认为痉病是因为伤寒发烧汗出,血虚所致,赤子血气未充,新产之妇本质虚,筋脉失养,故痉病唯赤子为最常见,其次见于新产之妇,治疗设施多从仲景方中录求。《四库全书简明目次》称《痉书》辨痉病与惊风之疑似最为明确,此书确为临床痉病的诊治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贵寓。
其他如《本草钞》录有《伤寒论》所用药物九十一种,逐药阐说,以便初学者检查。《或问》一卷,凡四十六则,皆设为问答,以阐扬条辨未尽之意等,均系方有执研究伤寒的学术效率。
王琠 字邦贤,号意庵,祁门历溪东说念主。《古今医统大全·历代名医圣贤姓氏》载:王琠,字邦贤,号意庵,新安祁门东说念主。笃志学古,肆力诗文,究《素问》诸子之书,得医之奥,治好辄有神效,存济甚多。嘉靖中,擢御病院,东说念主圣济殿,医太子有功,升御医,名益著。《祁门县志》称:医不泥古方,嘉靖间游学北京,适逢皇子病剧,经多位医师治疗无效,由中宫何荐,治之而愈,授直圣殿御医,名传京师。据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采摭诸书》载,王琠著有《医学碎金》,还为祁门名医李楼的《怪疾奇方》作了校正,并添加附录。近时发现,王琠在京期间遗有内、外、妇、儿医案84例,已整理成《王意庵医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副主任耿鉴庭作序,江苏科技出书社出书。医案理法方药切中辨证论治要点,弥足特等。
陈嘉谟(1486~1570) 字廷采,号月明子,祁门县东说念主。自幼颖慧,初习举子业,念书广大,多材多艺,后因多病 ,主攻医学。上自“灵”、“素”诸典,下逮历代名家,无无须心研究,推其至理,中医表面造诣颇深。特别于本草学潜心含泳,严谨不苟,作念出了孝顺。晚年以7年之久,五易其稿编成《本草蒙筌》12卷。本书是继《大不雅本草》之后,《本草纲目》之前的一部蹙迫的本草专著。全书载药800余种(一称742种),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辩别、贮藏、炮制、性味归经,主治专揽均有较详细的论说,并记录了应验诸方和作者按语,颇多发明。是书以对语写成,便于吟哦,利于初学。李时珍曰:此书“依王氏《集要》(王纶《本草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气息、产、采、治疗设施创成对语,以便记诵,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据传陈嘉谟尚著有《医学指南》,未见传本,但据《本草蒙筌》自序中说“是故本草也者,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也”句揣度,或是《本草蒙筌》之笔名。
方广 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东山里东说念主。因母饮冷酒致内伤脾胃,身发赤斑。是时天疱疮流行,医者不辨,误治而卒。打了3年讼事,驱动贯注医学。常取医书来读,直到读了《丹溪心法》,见有内伤脾胃,身发赤斑之论,喟然叹伤其母果误于医。从此精研医学,弃儒从医。方氏习医广览博阅,能酌盈剂虚,尤崇丹溪之学,认为:“得医说念之全者,丹溪一东说念主;发丹溪之蕴者,《心法》一书。”方氏以医显名后曾游学河洛,寓居陈留,常活东说念主于危殆间,一时声著华夏。著有《丹溪心法附余》、《病源赋》、《医指天机》、《脉诀杂录》、《本草集要》、《重选药性类要》、《陶氏伤寒节抄》等,仅存《丹溪心法附余》24卷。方广认为,程充重订的《丹溪心法》,各证的丹溪处死、正方“考索精准,为医门万世之轨则准绳者也”,但“附录”与丹溪本意或相矛盾。于是用了5年时分,削其附录,去讹存正,独存一家之言。鉴于程氏本详于证而略于方,方氏取《小型方》、《全生余集》所载之群方,删繁就简、聚之以类,并附《明医杂著》方论分别列于“心法”之后,俾法不离方,方不离法。凡病证有欠发明处或医方有疑难处,方氏则以己意以通之,并表明“广按”加以区别。本书基于《心法》,而有高于《心法》之处,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念念想的蹙迫参考贵寓。此书首刊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以后屡次翻刻。1611年朝鲜在《东医宝鉴》中援用了该书的内容,日本宽文十一年(1671)喜左卫门曾刊全刻本。
江瓘(1503~1565) 字民莹,号篁南子,歙县篁南(今南溪南)东说念主。秀才出身,经天纬地。14岁母暴身一火,后自患呕血,请数十医医治,均无良效,遂研习岐黄,自药而愈,还治好了九故十亲多东说念主,医名渐显。因此放手宦途,专攻医术,他受《褚氏遗书》中“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启发,认为:“山居辟处,博历何由?”并从个东说念主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医案对临床指挥的蹙迫作用,萌生了搜集各家有代表性的奇验案例,联结我方的临床体会加以评注,汇成一编的想法。于是普通辘集古今名医治疗奇验之案例,上自扁鹊、淳于意,下至汪机、吴桥等百余家名医的医疗功绩和医案,历26年,反复披阅,择著录之,于嘉靖己酉年(1549)初步撰成《名医类案》。《名医类案》著成不久,江瓘即死灭,未睹该书排印。后由其次子江应宿编次补遗,又经过19年的整理,五易其稿,临了成为现行本,于万历十九年(1591)发行问世。《名医类案》载案2405则,收录可考医家141东说念主。全书12卷,分205门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对入选医案,江氏父子每有圈、点、评、注、见解独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著。此书问世后屡次翻刻,并很快传到日本。日本元和九年(1623)就有猪子梅寿刻本面市。
徐春甫(1520~1596) 字汝元,号东皋,又字念念敏、念念鹤、祁门东皋东说念主。徐氏从小随太学生叶光山习词文,由于理智颖慧,学习刻苦,少年时儒学已达到较高水平。自后因为时常生病,决定弃儒学医,在祁门名医汪宦的精心指挥下,认真钻研《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竹素,普通涉猎各家医学文章,加上勤于实践,交融运动,遂寓居京师,设“保元堂”业医。因其医技达到了超凡田地,被授予御病院吏目。隆庆二年(1568),他倡集在京名医46东说念主(其中新安医家21东说念主)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立会款、会规22项,忽视为医者应具备的职业说念德修养。要求医师诊疗病东说念主应认真审证辨脉,细心处方遣药;提倡医师努力学习表面,勤于探索医学端正,特别是《内经》和金元四大众的奥妙之处,务求明白医理,通过讲学行为,相互交流心得,达到升迁医疗水平的主张。徐春甫有《古今医统》(又称《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医学初学捷径六书》4卷、《医学未然金鉴》等,均存。《古今医统大全》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幼幼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内容触及《内经》旨义,历代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学庆幸、针灸经络、养生、本草、临床各科、医案、验方等,在汇集历代精华的基础上有诸多阐发,此书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问世,次年古吴陈长卿即为之梓行。隆庆四年(1570)太师朱成国再次刻板发行,一时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其后又屡次刊刻,日本国也在1657年翻刻了金陵唐氏本全套,并在此后的许多医籍中援用了该书的部天职容。1995年《新安医籍丛刊》从头校点出书。
孙一奎(1522~1619?) 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东说念主。其父以儒术起家,为诸生,修养孱弱,攻读过苦,加之屡试不第,情愫不悦,体质益差,使少年时的孙一奎便抱有“为东说念主子者不可不知医,何得究竟秘奥,俾葆和吾亲无恙之心”。稍长,随堂兄往括苍(今浙江丽水)做生意。遇当地士东说念主传授“禁方”,用之多验,引发学医的信心和决心。即刻复返休宁,禀明父亲,得到父亲的支柱。于是找来《内经》及诸大众的医籍,在名医黄古潭指点下,“下帷朗诵,口玩心惟,不竭寒暑”。学有所得,总以为徽州地方偏僻,见地不广,应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试验自已的学识。于是“游彭蠡,历庐浮沅湘,探冥秦淮,钓奇于越,卒掩迹三吴矣”。所到之地,遇有长处,即往请益;偶遇明哲,则肯定其前。经30年游学勤访,辞让请问,学验俱丰,为东说念主治病“殊死生多验,诊视鲜戾,投剂靡乖“。医名由是闻达遐迩,仕宦缙绅竟忘年与之相交,并捐资助其刊刻《赤水玄珠全集》(含《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赤水玄珠》30卷,分风、瘟疫、火热等70余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所述包括内、妇、儿、外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联结个东说念主医疗训导条分偻析,开卷了然。其中对休息痢、乳岩的花样,尤为果真。是书以明证见长,历来为医家称颂,发行后屡次刊刻,并先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医旨绪余》2卷,计70篇,主要论说太极、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疾病会诊及内伤杂病等问题,其中对命门、相火、气、火等认识用易学的旨趣、理学的不雅点和医学表面联结起来,忽视了新的见解,对咳、喘、哮的鉴别会诊和治疗都有我方的体会。其对诸家学说的评价,被后东说念主认为是千古理所当然。《孙文垣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5卷,由其子一又来、泰来及门东说念主选编而成,内含《三吴医案》2卷、《新都医案》2卷、《宜兴医案》1卷,计398案。内容触及温热时疫、内科杂症、妇东说念主胎产、小童虫麻以及耳目诸疾。对许多奇疾怪病辨治有法,疗效了得,尤其在诊病时扎眼扣问病史,分析脉证,不落常套。如《三吴医案》第十二案,治先禄公跌后胁痛,诸医认为淤血,服活血行血之剂二百余帖而未效,孙氏根据脉证辨为痰饮,用瓜蒌、枳壳、贝母第二剂泻去痰饮面痛瘳;又如第九十八案治少男颊车浮肿面痛,清东说念主赵彦初经临床验证后谓“以见古东说念主对症发药,效如桴饱读”云云。足见孙氏辨证精详,立法适合,遣药合理,经得起验证。因此,《孙文垣医案》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并有单行本发行,如日本有明历三年(1657)刊本、清风月堂左卫门刊本、东佛镇天宝楼刻本。《新安医籍丛刊》有点校本。另外,孙文垣尚撰有《痘疹心印》2卷,为孙氏摘抄诸家痘疹方书汇编而成,间或参以己见。孙文垣门东说念主除两个女儿外,尚过剩煌、程钤、徐景奇和婺源的汪甘节、潘士梧、查说念立等。
吴昆(1552~1620) 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歙县澄塘东说念主。祖父元昌、父文韬俱为德隐之士。家多岐黄书,15岁从师余午亭,勤奋3年,所学见解,咸合师意。午亭乃勉其友天下士,于是由三吴,赴浙江,历荆襄,抵燕赵,遍访名师。“未及丁壮,负笈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医业猛进。先后在宛陵(今宣城县)、姑熟(今当涂县)、各阳(今和县)等地行医,所至活东说念主无算。所著有《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脉语》行世,尚著有《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药纂》、《砭焫考》等未见发行。《医方考》(1584)6卷,吴氏以“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花样,考其功绩,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是以然”为宗旨,既参考了经典医籍和许多医家文章,又有我方的独到的见解,同期还详细分析了每方的主治症候。书中每一例证,先叙本证的病因、病机,次列现证,再论诸家治法,然后汇集各方,因证用方,发明方义,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我国第一部扫视方剂的蹙迫文章,对后世影响颇大。此书一问世,即东传朝鲜(1586)和日本(1619)发行。《黄帝内经素问吴注》(简称《素问吴注》),是吴氏最有代表性的蹙迫文章之一。该书以王冰24卷本为原来,注重于辨经文,正舛误,自以为讹误,错简者,多有转换,并在注文中加以说明,全书类如斯者计250余处。其对于原文的扫视选择按篇分段,逐句扫视的方式,每篇先简述该篇冒昧,再于每段翰墨加以说明。由于吴氏之注取义简明,文辞朴实,说理绝对,联结临床有所阐扬,颇为实用,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贯注。清代汪昂谓其“间有阐发,补前注所未备”。说念光十年(1830)《安徽通志·艺文考稿》中言其“深入显出,治《内经》者,皆当读之”。《针方六集》(1618)6卷,是吴昆晚年文章。卷一论说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验证;卷二收《标幽赋》并加扫视,论说八法五门,子午流注及十二经补泻;卷古选录《内经》针灸要旨,阐发经义;卷四通过“以药明针”论说针灸基本表面,还对《金针赋》进行甩掉,并逐条考虑;卷三分述身形各部腧穴主治;卷六收载针灸赋12篇及穴位灸法。《针方六集》又是研究昊昆针灸学术念念想的蹙迫文章,特别是卷四旁通集,更具有吴氏学术的特色。
程衍说念(约1593~1662) 字敬通,歙县槐塘东说念主。明代名医程玠之侄孙。初为浙之庠生,业儒而通医学,其文称雄两浙间,后以医为业。有“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外出治医,初学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之称。闻上海李中梓(1588-1655)名,于崇祯十年(1637)不远沉,赶赴请问。李中梓叹服其才曰“不成为之师也”,遂结为好友。经过长久刻苦钻研,加上文化底蕴浑朴,医学造诣日渐增深。民国《歙县志》载:程氏“一诊即能决东说念主死活,性爱静缄默,虽当笃疾濒危,未曾动声色,投剂立起……每逢出诊,则就疗者猬集,衍说念安祥按脉,俟数十东说念主俱诊毕,徐握管鳞次立方,神态遐逸,了无差谬,所疗奇验甚多“。金声在重刊《外台秘要·序》中称其“临证治疗,指脉说病,微言高论,叠见层生。虽极贫贱,必问端祥,反复精念念,未曾厌怠,其疑难者,多至盈时,就怕少误。”其医德、医风、医术可见一斑。程敬通鉴于《外台秘要》自唐问世以来,至宋孙中丞校刊后,及今将绝,于是断荤少饮,穷十年之功,于崇祯十三年(1640)将《外台秘要》40卷重校辑复出书。现今流通的《外台秘要》,即程氏重刊本。他还著有《迈种难民司命》4卷,共载74症,采撷各说,蒐集精粹,敷陈标新,参以己见,间附名贤验案验方于后,要言不烦,多切实用。仅手本流传,《新安医籍丛刊》校点出书。程敬通还著有《医法心传》、《心法歌诀》等,仅手本流行。1989年歙县卫生局曾整理翻印,里面发行。
罗好意思 字澹生,别字东好意思,号东逸,歙县东说念主,侨居虞山(常熟)。以名儒而精医术,撰有《古今名医集合》、《古今名医方论》、《内经博义》等。《古今名医集合》8卷,是一部元、明、清名医医论集锦,正如盛新甫序言所说:“咀啜近代之精华,不言轩岐而经旨悉具;《金匮》、《令嫒》之方,虽篇目不列而治法无遗。”又经慈溪柯韵伯参校,有谓之为医学之金针,济世之梁筏也。成书于1675年前,乏资发行,直到嘉庆六年(1801)才发行。《古今名医方论》4卷,全书载方136首,每方先载方名,次主治,次药物及吃法,临了选有代表性的古今名医相关此方的论说。本书详论药性、君臣佐使的配伍表率和方剂定名之义,复论方剂适当证的表里新久之殊、寒热虚实之异,更引诸方而比类之,以推本方而互通之。论一病不为一病所拘,吸一方而可得众方之用,游于方之中,超乎方之外,全以活法以示东说念主。比之吴氏《医方考》,此书更胜出一筹,对后世医家有较深的影响。自1675年发行后,引起社会贯注。《内经博义》4卷,卷一天说念部、东说念主说念部特地说明《内经》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医学表面;卷二为脉法部、针刺部、病态部,分别根究《内经》脉因、针刺、病态的证治之法;卷三、卷四为述病部,以阴阳虚实为辨,朔其病源,审其病势,察其永恒,揆其逆顺,合述为病情八章。全书证合经治,不妄生穿凿、以经解经、随文暧昧。对庆幸学说,颇具见地。扬州叶子雨在《难经正义》中说:“庆幸之学,白说念难穷……全元起以下数十家,皆随文扫视,未能实有指归,唯罗东逸之《博义》差强东说念主意。”裘吉生在《珍本医书集成》中奖饰曰:“其(罗好意思)学说参《素》、《灵》之奥义,为国医之基础,于《内经》庆幸之学,阐发无一遗。”尤其作者临证体会的心得,对《内经》医理一语气领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其气三论”中举“三而成东说念主”之例说明我方见解:“故东说念主之成也,本乎气交。禀天之阳动之气,禀地之阴静之性,而神存乎其间,以立人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也,此所谓三而成东说念主。”罗好意思以天地之间动、静,及是以能动静者三个变化气象为《内经》所言“三气”之实质,对后世颇有影响。
程应旄 字郊倩,休宁海阳东说念主。髫年辄以冠军补博士弟子员,生平著述甚丰,虽屡战棘闱不售,顾驰声艺苑者垂三十年,经明行修,从而问学者踵邻接也。遘值申酉,避地来吴,仍去儒而医,遂为大医。著《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赘余》、《医径句测》。《伤寒论后条辨》,又称《伤寒论后条辨直解》(1670)15卷,他接纳方有执、喻嘉言综合整理《伤寒论》之长,再行归类、阐发己见。是编揭仲景之本旨,避叔和之伪例,即从《伤寒论》论字辨起,其要归括于四言:仲景非是教东说念主依吾论去医伤寒,是教东说念主依吾论去辨伤寒,非是单单教东说念主从伤寒上去辨,乃教东说念主合杂病去辨,本此阐扬,可谓用切中肯綮。每条承上启下,扫视东说念主理,非浅学者所能企及,程氏从辨证开赴,强珍视论与实践相联结编次《伤寒论》的设施对后世影响颇大。《伤寒赘余》1卷,成书于《伤寒论后条辨》之前,后不知去处,找了3年未能找到,后弟子王仲坚欲北上,整理行装时,在箱底翻出排印。其时《伤寒论后条辨》已经注销,补录在《条辨》文末,为16卷。后东说念主重刊时仍为15卷。《医径句测》(1670)2卷,为作者对明代歙县名医程玠所著之《松崖医径》的六部脉图推行阐扬,将脉图所列症状,方名编为四言韵句,即“句曰”;对病因、病机,用药秉性给予分析说明,即“测曰”。测曰”是程应旄的医学见解,其论深入浅出,有详有略,有不少精炼之处,重心是在念书设施上给东说念主以启迪。故程林序中称“乃于一径开出千条觉路”。
吴楚 字天士,号畹庵,歙县澄塘东说念主。吴正伦后裔,顺治、康熙年间东说念主。诸生。始有志于科名,康熙二十年(1680)兼理医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入京应考,月余间为东说念主疗疾,历起沉疴,奇验如神,竞相传颂,成为“奇士”,医名播于京都。应考不售,隐于医。著有《宝命真诠》、《医验录》两集。《医验录初集》分上、下两卷,乃吴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初冬,将本东说念主训导诸病案整理成帙,录之以自考验。次年家坦公尊堂殷切,嘱医获效,遂索此集代为刊刻。所载医案,用寒凉而验者十之三四,用温补而验者十之五六。吴氏善用温补,尤对真假寒热能精念念明辨,救死复活,不错说吴升《医验录》是一部救治专集,实用价值很高。《医验录二集》系按证分类,分为伤寒、内伤、杂证,与《医验录》初集按诊治时分枚举不同。该书卷二内伤由潜溪汪修况于康熙辛巳(1701)梓行。而卷一伤寒是50年后乾隆癸酉(1753),由祁门汪宽出资,由子吴芳洲编次发行。惜财力不足,卷三、卷四终未发行。《宝命真铨》4卷,原名《辅孝盖亲》(附《前贤医案》),书成未梓,传之三代,至其曾孙宗勉欲发行不逮而离世,后由宗勉之弟与子继承兄父之志,于乾隆六十年(1795)刊刻行世。
汪昂(1615~1694) 字讱庵,休宁西门东说念主。邑之秀才,少年即以古今文辞知名,为一方辞学宗工,有《讱庵诗文集》若干卷行世。以其文才,宦途超过,《休宁县志》称“易如拾芥”。与休宁知名东说念主士金声过从甚密。甲申之变,弃儒从医,寄籍浙江丽水。汪氏以其浑朴的文辞功底,戮力于医学表面研究,临床之余,勤于笔耕,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经络歌诀扫视》、《勿药元诠》等医书盛行于世。《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注氏认为《内经》“理至渊深,包举弘博”,为医家必宗之经典,估全书浩衍,又随问条达,未便不雅览。故择《灵枢》、《素问》之精要适用者,条分缕析,参酌诸注,简明易解,使读者了然心目,全书所选内容,多采《内经》中理讲价值和实用价值较大者,经过汪氏分类编次后系统性更强。扫视多采王冰、马玄台、吴昆、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对阐发《内经》奥旨颇有裨益,立论多较允当,被公认为节注《内经》的善本。《医方集解》(1682)6卷附《勿药元诠》1卷,本书辑数十家之言以详析方理,故名“集解”。书中方剂计分21门,并附“应急良方”一章。是书以医界常用的历代名方为主体,共收正方388首,附方之数比正方还要多。该书论方,条理分明,汪氏于每门之下,先概述该门方剂功用、适当证极度治病症的病因、病机,并在每个具体方剂中,先分析本方主治病症及此症的临床深刻,次述本方药物构成及每味中药的用法、药性、制方之理及加减,临了详论附方。此书之长,在于“辨证论方”,“虽名方解,关联词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照实是一部理、法、方、药相应运动的佳作,表面研究推行的好书,因此,深受读者宽贷。据不王人备统计,此书问世300年来,各样版块达80余种。《本草备要》(1694)8卷,汪氏因感于《本草纲目》“备而不要”,《主治指掌》、《药性歌括》“要而不备”,故撰是书,载药478种,多为临床常用之药。该书虽专论本草,而论药之时,必参之以论证,药性与病机相互阐发,汪氏将中医之生理、病理、会诊、治疗学的表面与药物学的内容融为一炉,以辨证施治原则一语气永恒,使东说念主循之有规,变通有法,是一部既明理义,又切实用的表面研究推行的本草学专著。值得一提的是汪氏在辛夷条中记有“东说念主的记性在脑中”,在中医竹素中较早地忽视了脑的记忆功能。此书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医家的钟情,常作为中医初学教材。未必统计至目田初200多年间,各样版块达76种之多。《汤头歌诀》(1694)选常用方剂300首,编成七言歌诀200首,每首歌诀都有中医理法方药的内容,既便于吟哦,也相称适用,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通俗读物。《经络歌诀》1卷,是汪氏鉴于吕东垣《医宗起懦》中12首经络歌诀词句、音韵不够流通,便予以润色,并加多奇经八脉歌诀四首,补其未备,加以扫视而成,附于《汤头歌诀》后一并发行。另外,签字汪昂撰写的文章尚有《本草便读》8卷、《经络图说》1卷、《汤头歌诀钱数抉微》4卷及《续增日用药物》、《痘科金镜全书》流行于世。是汪氏所作,抑或后东说念主托名,待考。
叶桂(1667~1746) 字天士,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叶时(字紫帆)自歙县移动苏州行医,父叶朝采(字阳生)均为当要名医。天士从小受家庭教训,对中医资质颇高。14岁父卒读后,即从其父门东说念主朱某学医,见解每出朱君之上。朱君只好为天士另觅高师。天士勤奋勤学闻有长处即以师礼事之,10年先后从师17东说念主。于是医说念猛进,察色按脉,听声辨形,话语之所在,如见五脏癥结,临证处方,不执成见,治多奇中,尤对温热病的诊治更胜一筹。一世诊务忙活,无暇著述。现流传于世的《温热论》是叶氏出诊时在舟中口述,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说的精华部分,重心分析了温邪的传变端正,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记录温热病的察舌、验齿和斑疹、白病的诊法等内容,其中一些学术不雅点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贯注。《临证指南医案》全书10卷,其中内科杂病医案8卷,妇科、儿科各1卷。内容以病为纲,分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隐微,善于收拢主证的秉性,立法处方妥帖、中肯,用药纯真而有表率,时常以平凡的药物而获奇效,本书每门之后均附论一篇,虽系叶氏门东说念主握管,都是叶氏学术念念想的精华。如他认为类中风是本虚标实,虚即肝肾阴虚或气虚,实为湿、痰、火、风。这是他对历代医家训导的记忆和充实,合适临床推行,又如他认为胃为阳土,喜滋养而恶干燥;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脾主升,胃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食,应以清养甘润之品治之,忽视了“胃阴虚说”等。书中温病治案颇多,吴鞠通《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叶氏此书被后世公认为临床医案的范本,一直受到医家的珍贵。
汪文绮 字蕴谷,休宁鹤山里东说念主。父汪十洲(号约斋)、伯兄汪文誉从弟汪明紫均为当地名医。文绮承家学,习医爱究底蕴,自《内》、《难》迄金元明诸家靡不淹贯,于浙江张景后岳“温补”尤其推重。其性好读,博涉如攻举子业,尤喜为诗。生平学验俱丰,求诊者高官厚禄,活东说念主无数。著有《杂症会心灵》、《脉学扫视汇参证治》、《温疫论两注》等。《杂证会心录》上、下两卷,著论54篇,是汪氏积数十年训导之作,反应了作者护本固元、扶阳抑阴的学术秉性。如乾隆壬申至癸酉(1752-1753)间疫症流行,汪氏主张先补浩气,正旺则脏坚,邪无由而入,阴回则津生,邪不攻自走,所立救疫汤取仲景建中汤意,寓解毒于其中,救东说念主无数。门东说念主程大兆,字文祥,传其学。
程国彭(1680~1733) 字钟龄,号恒阳子,又号天都普明子,歙县东说念主。附贡生。少年多病,深爱医学,经多年刻苦钻研,临症卓灵验验,四方求诊者众。对危重病东说念主,只须有一线但愿,均接力抢救,每能起死复活。晚年到当地普明寺修行,法号普明子。著有《医学心悟》与《外科十法》二书。《医学心悟》系程氏积30年业医心得。交融《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精华编写而成。全书5卷,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文40余则;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为内科杂症及五官诸疾;卷五为妇产科病症。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会诊治疗,并附程氏自拟训导方。可谓分类深刻,论说简要,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选方药方便易行,内容丰富,切于实用,是一部表面研究临床的中医发蒙文章,流传甚广,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初学的蹙迫参考书。《外科十法》1卷,为程氏归宗普陀后,逢皇上拨款大修古刹,前后寺僧及使命主说念主等不下数千东说念主,其中病患不一,有患背疽者,有患臁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念念《医学心悟》未及外科,乃复汇聚精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为《十法》,其书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以之与《医学心悟》合刊而成6卷(1733)。
吴澄 字决然泉,号师朗,歙县岭南卉水东说念主。早年攻读经史,尤好《易经》后屡试不第,弃儒而习医。苦心研读医书10载,一以“易”理为权衡。证之临床,所活不可胜纪,凡沉疴经手,多能取效,医名噪甚。吴氏在医疗生涯中,深感“治虚损者少,作念虚损者多;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眼见心伤,难以默默”。于乾隆四年(1739)著《不居集》一书。书名“不居”乃取《易经》“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意。虚损乃不居之证,变动无意,非居于寒、居于热、居于补、居于散者可疗。亦作者不拘一家之言,不执一家之偏,随机活用,因证施治之意。《不居集》上、下两集50卷,上集30卷专论内损,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擒其纲领,扼其枢要;下集20卷,外损则创我方意,皆六淫外入,由浅及深,条分各门,独开生面,以补前贤之未备。全书有论、有注、有新增、有补遗、有新方、有治法,虽为作者一己见,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灵验者,并附有验案佐证。书中吴氏忽视“理脾阴”说,与叶天士“养胃阴”说井水不犯河水,而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不逮。他说:“古东说念主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足脾中之阴。”并克己中庸理阴汤、补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9个效方,充实了脾胃学说。诚如孟河费绳甫所说:“东垣虽重脾胃,但偏于阳。近代吴师朗《不居集》补脾阴之法,实补东垣之未备,”是书乾隆己未(1739)定稿,卷帙盛大,乾隆间仅刊其小序。直至说念光十六年(1836)发行。吴氏还著有《伤寒证治明条》6卷、《医易会参》、《推拿神书》、《师朗医案》若干卷。
郑宏纲(1727~1787) 字纪原,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东说念主,郑于丰第五子,继承黄明生及父之喉科秘授,以喉科为主,兼通内科、儿科。其治喉症,擅用汤药与针刺,对危重喉症则刺其颈,出血如墨,豁然大愈,求治者众。著有《重楼玉钥》、《痘疹正传》、《箑余医语》等。《重楼玉钥》是以说念家《黄庭经》谓“咽喉为十二重楼”之语而定名,意为治咽喉病之钥匙。其书两卷,上卷说明喉科方面的基础表面,辨证施治设施,收载内服方24首,咽喉局部药方28首,熏、含化、外敷方6首,卷末附“梅涧医语”二则;下卷专论喉症的针灸疗法。此书是我国古代蹙迫喉科专著之一,其对白喉的意志,认为白喉“居少阳已经,热邪伏其间,盗其肺金之母气,故喉间发白”为后东说念主创新“养阴清肺汤”奠定了基础。
吴谦 字六吉,歙县东说念主。熟读古今医书,涉猎中医各科,临床训导丰富,仍谦卑勤学,曾屡次翻越五六十里山路,拜民间医师为师,学习正骨手法。与喻昌、张璐并排为清初宇宙三大名医。乾隆初,官至御病院判,高宗颇器重之,尝语把握近臣曰:“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为亲敬之。”乾隆四年(1739)高宗敕今编撰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专著,委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组织东说念主员编写。吴谦将我方积蓄多年的贵寓和撰写的医稿全部拿出来作为初稿,联结内库所出藏书和搜集民间家藏秘本以及世传训导良方,供大众扩充修正。经过比物连类,执简驭繁,去伪存真,慎重研究和补正,于1742年编成不灭巨著《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计15种,内容十分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历代名著的精义,进行比物连类,删其驳,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末备。其内容包括:《改造伤寒论注》17卷,《改造金匮要略注》8卷,《删补名医方论》8卷,《四诊心法要诀》1卷,《庆幸要诀》1卷,《伤寒心法要诀》3卷,《杂证心法要诀》5卷,《妇科心法要诀》6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6卷,《痘疹心法要旨》6卷,《种痘心法要诀》1卷,《眼科心法要诀》2卷,《针灸心法要诀》8卷,《正骨心法要诀》4卷,《外科心法要诀》16卷。其中《改造伤寒论注》和《改造金匮要略注》为吴谦亲自编注。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始有法有方。《灵》、《素》尔后,二书实为一脉相通,义理渊深,设施微奥,相识不易,遂多讹错,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乃自私删定,改造讹错,详加扫视,复集诸家之注弥散以阐发微义者,以资参考。其余各卷,虽出众东说念主之手,多经吴氏审订、修改和补充。全书轮廓了基础表面和临床各科,说明了各式病证、病因和辨证治疗,选方自如,切合实用。尤其是各科心法,先歌诀,后扫视,便于习诵,使执教者易教,从学者易学。故发行后颇受医界崇拜,自1749年后,一直作为中医初学必读医著之一。
戴震(1723~1777?) 字慎修,号东原,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东说念主。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凸起的念念想家、玄学家,皖经派系创始东说念主之一。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戴氏曾撰《难经注》、《伤寒论考注》、《金匮要略注》等,未见发行(详见《朴学卷》)。
程文囿(1761~1833?) 字不雅泉,号杏轩,歙县东溪东说念主,悬壶于岩寺。程杏轩出身于世医之家,少业儒,博学工诗,20岁始究心医学。24岁在岩寺行医,诊第一例病东说念主为产后感邪、高热不退的危重病东说念主,杏轩辨证施治,不囿于“产后宜温“之说,重用白虎汤合玉烛散清下,终使痊可。因此病名渐噪,到嘉说念年间,学验俱丰,而乃以内妇儿科见长,加之为东说念主和气,医德高尚,求诊相继,医名显卓,时东说念主谓:“有杏轩则活,无杏轩则殆矣。”其弟文畹、文荃均精医,其子光墀、光台及弟子倪榜、许朴、许俊、洪鼎彝、汪有容、叶光煦、郑立传等先后随其学医,并参与《杏轩医案》裁剪。杏轩认为医术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则失之拘,应以古东说念主为师。上溯轩岐,下逮汉、唐、宋、明古今医书320余家,经史子集40余种,他每于诊暇反复披阅,摘其精粹,顺手记录,从乾隆五十年(1785)至说念光六年(1826),历时40年之久,辑成《医述》16卷,初刻于1833年,后屡次反复翻刻,被列为宇宙十大医学全书之一。《杏轩医案》为其一世临床训导之记忆,分初集、续集、编录三卷,选案192例,与《医述》合刊于1833年,所载医案均边叙边议,文笔生动,不仅先容验案,失治、误治案例也多收载,并扎眼追访治案,探奥求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俞世球 字得孚,婺源长滩东说念主。业儒通医,尤以儿科见长,从学者众。先后任江苏震泽、嘉定、华亭、长洲县丞及苏州府知县等职,为官清正,颇有政声,后升为知县。光绪十年(1883)前后,在南翔创设“槎溪会课”,师生相与论医。教学设施行远自迩,循序渐进。先学柯琴《伤寒来苏集》、李中梓《内经知要》等,再学金元四大众,“分而不雅之,则见其偏;合而不雅之,则见其全”。临了学《内经》、《金匮要略》。撰有《麻疹新编》(1883)2卷、附《赤子疳积》1卷,《医学及门》1卷(1904),《续医学摘要》12卷,《白喉治验新编》,《摘录训导医案》,《摘录训导奇谈》,《丹方类编等》卒85岁。
程有功 字念念敏,歙县冯塘东说念主。医学造诣深厚,疗效突出,程杏轩极推重之。著书数十部,毁于战乱。现有《冯塘医案》1卷(见《新安医籍丛刊·医案类·三》)。门东说念主叶馨谷、王学健皆精于医而有着名。
江之兰 字含微,歙县东说念主。著《医津一筏》(别称《医津筏》、《内经释要》)(1844)。全书14篇,每篇以《内经》一条治法原文为主,将疑似难明之理,要言不烦,分条扫视于后,以说理精准、措词简明而为医界推重。裘吉生编入《三三医书》,《新安医籍丛刊》又重刊。
吴亦鼎 名步蟾,字定文,号砚丞,歙县东说念主。著有《神灸经纶》4卷。此书是一名灸法专著,卷一先容灸法基本常识;卷二列十二经循行及穴位;卷三、卷四为证治本义,先容诸证灸法及宜忌。作者认为“灸法与针法并重,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复活,是以古东说念主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务期中病资料。”此书专论灸法,并非针难而灸易,以针之手法不不错言传 ,而灸之穴位尚可度泄,苟能认真讲究由灸而知针,由针而知说念,则不错补汤液之不足。曹炳章先生在《医学大成书目提要》中说:“亦鼎先生之从灸略针,与西方子、王焘可称鼎足为三,先后忘形。”此书传世较少,《新安医籍丛刊》已校点出书。吴氏尚辑有《麻疹备要方论》1卷,补前东说念主详于论痘、略于论麻之不足。
俞正燮(1775~1840) 字理初,黟县东说念主。晚清著名学者,兼通医学,著有《癸巳类稿》15卷,其中《持素篇》3卷、《目次》1卷是对于医学方面的内容。卷首《持素脉篇》论脉息旨趣,卷二《持素持篇》述持脉之法,卷三《持素证篇》阐证候之判断。尚著《经络》1卷,在《癸巳存稿》中。
胡澍(1825~1872) 字亥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城北东说念主。出身家学渊源,19岁补诸生,35岁中举,后捐升户部郎中。胡氏精于训诂,曾作《左传段氏经义》、《通俗文疏正》等书。中年多病,方贯注医学,研读医书。偶游都市,获宋刻《内经》,遂取元熊宗立本,明说念藏本以及唐曩昔古本,全心校勘,草创未竟而终,仅《内经》前5章数10条,辑为1卷,名曰《素问校义》行世。胡氏既通声韵训诂之学于前,复治医药于后,故能以汉字考据法刊正《内经》翰墨,彰明《灵》、《素》音义,或正全元起、王太仆旧注之讹,或校林亿注按之失。均博引经书以究声息训诂之原,注疏解释以启《灵》、《素》真义之蕴,俾轩岐秘旨昭然于世。1995年《新安医籍丛刊》收入发行。
王履中 字学健,歙县王家宅东说念主。冯塘程有功弟子,张文毅、左宗棠常约其为治病,医名著江、浙、皖、赣间。子心如,字士恕,传其学。
王谟(1859~1904) 字养涵,又字漾酣,号獧斋,又号芦溪隐医。王履中之孙,袭取家学,医名突出,遐迩求医者皆归之,东说念主称“新安王氏医学”。诸子皆能传其学,尤以次子仲奇最为出色。
叶昶 字馨谷,歙县梓坑东说念主。幼读诗书,因体弱多病,乃遵父命从程有功学医10年。学成后假寓休宁开业,擅治温热时疫、杂症,颇得乃师心法,疗效极好。咸乐岁间(1851-1861)安徽、浙江、江西疫病流行,自出资在歙县、黟县等地办药局,克己成药,奔跑皖、浙、赣一带,送诊施药,救治甚众。时东说念主咸称:“看过叶馨谷,死了无须哭。”意谓叶馨谷治不好的病东说念主是命该绝了,不必缺憾,可见其时声誉之高。晚年将其30余年验案交于其子叶韵笙整理,于咸丰十一年(1861)撰成《红树山庄医案》12卷。惜未排印,仅手本流传。
汪宏(1836~?) 出身在歙县渔塘,少小丧母,在休宁长大。十四岁由其舅带往浙江衢县做生意。汪氏灵敏勤学,得到当地一程姓医家谨慎,“落发藏典籍,搜秘授之篇章,任其揣摩,正其锻真金不怕火。”后又问说念于陈念念槐,问医于周浩川,履历20余年,于医理、脉理、药理无所欠亨,撰有《神农本草经注解》、《本经歌诀》、《望诊遵经》、《本草附经歌括》、《脉诀》、《初学要诀》,以上合称《汪氏医书六种》,《望诊遵经》是其代表作。汪氏认为医学自汉晋唐宋,鲜能出《内》、《难》范围,诸家遗文指趣会归为二:一曰诊,二曰治。救治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立其治。先贤所谓明理,即辨证,亦即知诊。望诊为四诊中较为蹙迫之一诊,汪氏积其数十年临证训导,参考先贤各家之说,对望诊之时分、动静、部位、主病,以及身形、身形、排泄物色泽,联结天时地舆、声息脉象逐个辨析,并阐发其病因、病机,临了指出其治之标本先后。其论说黜华崇实,纲举目张,对后世颇有参考价值。据民国《歙县志》载,汪氏还撰有《伤寒论集解》、《金匮要略集解》,未见。
王少峰(1867~1932) 字炳生,号润基,休宁溪口东说念主。早年在浙江恒裕典业当学徒,因家丁多病,庸医误东说念主,乃立志学医。日站柜台,夜攻医学,博览群书,5年不倦,奠定了医学表面基础。1889年投师湖洲名医凌晓五,临证处方,颇得青睐。光绪十七年(1891)回故我海阳开业,擅治内、妇、儿科,尤擅时病,常一二剂成效,遐迩就诊绵绵禁止。生活所积全用购买医书,虽价昂而不吝。诊暇手不辍卷,勤于笔耕,著有《脉学摄要》、《脉学经旨》、《东说念主身谱》、《内经选读》、《伤寒再行》、《女科汇编》、《四大病症》、《杂证类钞》、《王氏医案》等。《伤寒再行》为其代表作,全书近百万字,编录了历代医著200余种,评注4000余条,对《伤寒论》各经病证、苔脉及治疗予以扫视,枢纽处酌加按语。是书注重临床,主张“寒温一统”,于研究《伤寒论》颇有参考价值。经整情理《新安医籍丛刊》出书。
王仲奇(1881~1945) 名金杰,晚年号懒翁,歙县东说念主。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并能精诚团结。22岁悬壶乡里,以治温热病著称;1923年移寓上海,以擅治内伤病驰名沪上。他认为治病之说念,要在明阴洞阳,而用药以酌盈济亏,补阙拾得。处方常经方、时方并蓄,或参以单方。因单方力专而厚,辨证用之,每获良效。处理内伤杂病注重脾胃与肾气,常以调气血,畅气机,以通为补。业传弟殿东说念主,子樾亭,女蕙娱、燕娱,侄任之,门东说念主叶阜民等。平昔诊务忙活,无暇著述,所遗医案已由其后东说念主整理成《王仲奇医案》出书。见《新安医籍丛刊》。
黄育庭(1893~1937) 歙县县城东说念主。承祖传妇科医业,1929年与歙县医药界奋力抗议国民党南京政府“废止旧(中)医案”。1930年参与筹建宇宙医药总会歙县支会,并任主席。同庚与胡天宗主编《歙县医药杂志》,先后出刊6期。1937年创办“歙县国医学校”并任校长。
王殿东说念主(1888~1931) 名金华,歙县王家宅东说念主,王仲奇堂弟。16岁丧父,从二兄王仲奇学医,悬壶于歙县县城,后在杭州行医4年,多受病家依赖。在歙县以治时邪为多,在杭州则以珍视内伤为著。诊务忙活,无暇著述,子王任之继其业。
王季翔 王殿东说念主之弟,早年行医屯溪,后迁旌德。家学而外,于洄溪、天士两家辛苦最勤,尝以《兰台法式》诸方治内伤,卓有成效。又用天士调冲和络法以治妇东说念主经带胎产,每建奇功。且文笔历害,宣传抗日,抨击汉奸卖国行径,在泾县、旌德、绩溪一带大众心目中,不仅视为名医,还被称为“文化东说念主”。子王乐匋继其业。
附录二
新安历代御医及寓外地医家
一、新安历代御医
据文件贵寓不王人备统计,新安名医在京都任御医的共有二十九东说念主。其中:明代十七东说念主,清代十二东说念主:
陆彦功 明 歙县 成化中、召任御医
方 达 明 歙县 嘉靖时御医
王 琠 明 祁门 嘉靖时游京、养息皇子病,授御病院官
孙一奎 明 休宁 万历时任御医
江子振 明 歙县 万历间任御医
汪一蛟 明 绩溪 万历33年养息太后病,恩赐御病院医官
徐春甫 明 祁门 万历、隆庆间任御病院吏目
胡 铁 明 祁门 御病院吏目
吴世全 明 休宁 御病院吏目
胡 田 明 祁门 善针灸、弘治18年入京,御医奏举,补御医
吴希尹 明 歙县 御病院佐
江天耀 明 歙县 御病院吏目
项有诚 明 歙县 御医
金有奇 明 休宁 御病院吏目
徐宗彝 明 休宁 由国粹授御病院吏目
江一说念 明 婺源 御病院吏目
汪一蚊 明 绩溪 荐于御病院、恩赐医官
江之迈 清 祁门 康熙五年任御医
程少轩 清 绩溪 康熙间授御病院吏目
程国瑞 清 黟县 康熙55年入御病院,授御医首长
王一凤 清 休宁 善眼科,御病院吏目
李德卿 清 休宁 御病院御医
吴 谦 清 歙县 乾隆时任御病院判
汪燕亭 清 歙县 嘉庆间任御前御医九年
叶正芳 清 徽州 居江苏山阴,奏为御病院使
江国龙 清 休宁 擅内科,授御医
洪 蕙 清 歙县 四川顺庆知府、御病院属官
张明征 清 婺源 御病院官
吴志中 清 歙县 御病院吏目
二、新安寓外地名医
新安名医寓外地悬壶东说念主数较多,尤以明清时期为众,文件记录可考者,有七十东说念主:
张 扩 北宋 歙县 行医于南京、当涂、开封
张 挥 北宋 歙县 随兄张扩行医于南京、当涂
江 嘉 南宋 婺源 理宗时居京师(杭州)十年,赐官不受
王国瑞 元 婺源 屡游三吴,医名大振
吴正伧 明 歙县 嘉靖间行医北京
孙一奎 明 休宁 嘉靖间行医于三吴,宜兴
吴 昆 明 歙县 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
汪 宦 明 祁门 嘉靖、隆庆间行医北京
许国忠 明 歙县 隆庆间行医北京
巴应奎 明 歙县 隆庆间行医北京
方一诚 明 歙县 隆庆间行医北京
黄风至 明 歙县 隆庆间行医北京
徐良佐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程说念南 明 歙县 隆庆间行医北京
李应节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胡允祖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徐良名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许应奇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胡允中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徐本诚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汪腾蛟 明 祁门 隆庆间行医北京
俞廷璘 明 婺源 隆庆间行医北京
程 仑 明 歙县 万历间寓北京行医
唐玄真 明 绩溪 曾寓江苏淮阴
程大中 明 祁门 寓楚,客李维桢之门
方 超 明 歙县 行医合肥,有名声
吴庆龙 明 婺源 曾随军赴辽蓟,朝鲜,为将士治病,后游南粤
黄良佑 明 休宁 闻明于吴会、京郊
王守诚 明 歙县 寓芜湖、全椒行医
程应旄 明 歙县 清初寓扬州行医
程云来 明 歙县 清初寓扬州行医
程从周 明 歙县 行医于扬州
吴日慎 明 歙县 顺治14年寓淮浦,授徒施诊
程云鹏 明 歙县 寄籍江夏(武昌)
洪正立 清 歙县 以医名于梁(今河南开封一带)
汪 钰 清 歙县 曾寓河北涿州行医
卢云乘 清 黟县 寓汉阳行医三十余年
汪廷元 清 歙县 乾隆间行医广陵
江 昱 清 歙县 寓江都行医
程芝田 清 歙县 嘉说念间悬壶衙州,雷逸仙师之
余梦塘 清 婺源 旅广州
叶支绣 清 歙县 常游维扬,济东说念主无数,名噪于时
戴葆元 清 婺源 其祖宗在景德镇开齐心堂药店,咸同间悬壶于此40年
程式玉 清 黟县 以医名于汉阳
汪启贤 清 歙县 行医于吴越
方肇极 清 休宁 行医苏、浙、湘等地
汪大顺 清 歙县 乾隆间行医北京
朱荣国 清 黟县 晚年游于皖上(怀宁),治东说念主甚众
詹元吉 清 婺源 徙杭州行医、从事戒烟之举
余振行 清 婺源 寓江苏泰州姜埝,精于医
朱廷銮 清 婺源 游江西景德镇,医有名声
张明征 清 婺源 开馆施药于金陵(南京)
余国佩 清 婺源 寓江苏泰县姜埝行医
莫春辉 清 黟县 平生好游,晚年归里
程更变 清 歙县 寓居江都
叶 同 清 休宁 居安徽霍山行医
胡应亨 清 徽州 寄籍皖北宿州
程 曦 清 歙县 行医于浙江衙州
江少微 清 歙县 客山东淄川,应聘主理药局
王禹功 清 歙县 同光间寓秣陵(南京)、医有名声
巴堂试 清 歙县 咸丰间避战乱于江西,尤负医名
程镜宇 清 歙县 驻南通石港盐场大使,精医学
余鹭振 清 婺源 寓上海崇明
李永铎 清 黟县 悬壶江西
周子余 近代 歙县 医名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
王禹门 近代 绩溪 悬壶旌德,宁国
王仲奇 近代 歙县 悬壶上海
王殿东说念主 近代 歙县 行医杭州
王弋真 近代 歙县 行医湖州
王一仁 近代 歙县 行医于上海、杭州、衡州,曾在上海任《中医杂志》主编
三、新安移动外地名医
明清时期,新安尚有部分名医假寓外地行医,据文件记录,已见二十二东说念主:
王绍隆 明 歙县 假寓武林(杭州)行医
吴说念川 明 歙县 徙居钱塘(杭州),善治男、妇、幼科
吴元溟 明 歙县 随父说念川徙杭州行医,曾为光禄寺署丞
方 鼎 明 歙县 徙合肥行医,负有着名
王有礼 明 休宁 徙浙江嘉兴行医
王 尚 明 休宁 徙杭州,善治跌打、脑外伤、创桑皮缝合
张 柏 明 歙县 祖迁浙江兰溪
罗慕庵 明 歙县 南游吴楚,北涉淮泗,侨居泰州
吴文冕 清 休宁 徙浙江海盐,甲申之变后,迁澉浦行医
介意光 清 歙县 徙江苏仪真瓜洲,后迁扬州
张遂辰 清 歙县 随父徙杭州行医
叶紫帆 清 歙县 叶天士祖父,徙居苏州
罗 好意思 清 歙县 侨居虞山(常熟)
王 勋 清 歙县 寓扬州,以医名世
吴志中 清 歙县 迁居杭州
余 懋 清 歙县 迁浙江嘉兴
李继隆 清 新安 迁江苏宝山江湾
汪应龙 清 歙县 迁江苏吴县
汪光爵 清 歙县 随父应龙迁吴县业医
程羽峰 清 绩溪 寓涡阳,开太乙斋药铺,治病不端
叶正芳 清 徽州 迁江苏山阴
四、外地迁入新安的名医
王 开 元 兰溪 由浙江兰溪迁婺源
唐竹轩 清 苏州 先世自姑苏迁休宁
周太平 清 遂安 咸丰间迁歙城,专治眼科
周灶鳌 清 遂安 自父太平迁歙后可,假寓城内,继承父业。
附录三:
新 安 医 学 大 事 年 表
南北朝至元代(公元424~1367年)
公元424-442年(南北朝宋文帝元嘉1-19年)
山东羊欣(中散大夫)任新安太守十三年,撰医书三部,搜江东效方于《羊中散方》三十卷中。
唐朝 吴东说念主杨玄操任歙县尉,撰《八十一难经扫视》。
公元618-626(唐高祖武德年间)
歙县七里头有僧东说念主慧明,施药治疫,东说念主称“圣僧”。
公元1102年(宋崇宁元年)
十二月,歙东说念主方腊举义,讲和不到一年。
公元1189年(南宋淳熙16年)
歙县张杲著《医说》。
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2年)
徽州始创“惠民药局”于歙城,此后历代相沿至清末。
公元1299年(元大德3年)
徽州“惠民药局”有医师二东说念主,药生五东说念主,修合药品四百余件。
公元1305(元大德9年)
徽州各县始设“惠民药局支局”,由总局四季发药,广惠穷人。
公元1329年(元天历2年)
婺源县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公元1352-1357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二月至十七年七月)
徐寿辉部将项普洛攻下徽州,州城屡得屡失,东说念主民惨罹锋刃。
明代(公元1368~1643年)
1370年(洪武3年)
徽州设药局于歙城饱读楼。
1467年(成化3年)
婺源汪炯任婺源县医学训科。
1482年(成化18年)
休宁程充辑《丹溪心法》。
1485年(成化21年)
婺源程晟任婺县医学训科。
1491年(弘治4年)
歙县项祥任徽州府医学正科。
1496年(弘治9年)
休宁吴英任休宁县医学训科。
1498年(弘治11年)
绩溪程长任绩溪县医学训科。
1499年(弘治12年)
祁门张铎任祁门县医学训科。
1499年(弘治12年)
歙县陆彦功撰《伤寒类证便览》。
1501年(弘治14年)
知府彭泽措置药材,发药修合,施治贫者。
1510年(正德5年)
新安刘钖《活幼便览》发行。
1519年(正德14年)
祁门汪机撰《续素问钞》。
1528年(嘉靖7年)
汪机撰《庆幸易览》。
1530年(嘉靖9年)
汪机撰《针灸问对》。
祁门痘疹流行,死者过半。
1531年(嘉靖10年)
汪机著《痘治理辨》、《外科理例》、《石山医案》发行。
1536年(嘉靖15年)
休宁方广撰《丹溪心法附余》。
1539年(嘉靖18年)
祁门汪机死灭。
1545年(嘉靖24年)
歙县郑宁撰《药性要略大全》。
1549年(嘉靖28年)
歙县江瓘著《名医类案》。
1550年(嘉靖29年)
徽州朱崇正《仁斋直指附遗方》发行。
1555年(嘉靖34年)
倭寇五十东说念主入歙。
1556年(嘉靖35年)
祁门徐春甫撰《古今医统大全》。
1565年(嘉靖44年)
祁门陈嘉谟著《本草蒙筌》,发行。
歙东说念主江瓘死灭。
1568年(隆庆2年)
祁门徐春甫在北京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
1572年(隆庆6年)
休宁方广辑《丹溪心法附余》。
1584年(万历12年)
休宁孙一奎《赤水玄珠》发行。歙县吴昆《医方考》、《脉语》发行。
1588-1589年(万历16-17年)
徽州六县饥,又大疫,死者载说念。
1589年(万历17年)
歙县方有执编《伤寒论条辨》,于1592年发行。
1594年(万历22年)
歙县吴昆著《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1596年(万历24年)
祁门徐春甫死灭。
1600年(万历28年)
歙县程玠《松崖医径》发行。
1617年(万历47年)
歙县程仑撰《程元仲寸补集》。
1636年(崇祯9年)
休宁孙文胤著《丹台玉案》。歙县程敬通著《心法歌诀》。
1640年(崇祯13年)
程敬通重刊《外台秘要》。
1641年(崇祯14年)
休宁婴儿疫病流行。
1643-1644年(崇祯16-17年)
歙县大疫。
清代(1644~1911年)
1648年(顺治5年)
歙县程云来撰《伤寒抉疑》。
1670年(康熙9年)
歙县程应旄撰《伤寒论后条辨》《医径句测》。
1673年(康熙12年)
歙县程云来著《金匮要略直解》。
1675年(康熙14年)
歙东说念主罗好意思《古今名医方论》发行,《古今名医汇粹》辑成。
1676年(康熙15年)
程云来著《医暇巵言》。
1681年(康熙20年)
程云来辑《圣济总录纂要》
1682年(康熙21年)
休宁汪昂著《医方集解》。
1689年(康熙28年)
汪昂著《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1694年(康熙33年)
汪昂著《本草备要》、《汤头歌诀》汪昂死灭。
1726年(雍正4年)
歙县曹恒占撰《曹守堂医补》。
1732年(雍正10年)
歙县程国彭著《医学心悟》。
1733年(雍正11年)
黟县夭厉流行。
1742年(乾隆7年)
吴谦主编《医宗金鉴》成书。
1757年(乾隆22年)
许豫和著《赤子诸热辨》。
1758年(乾隆23年)
婺源汪绂著《医林篡要探源》。
1768年(乾隆33年)
歙县郑梅涧著《重楼玉钥》1838(说念光18年)发行。
1771年(乾隆36年)
大荒,徽州疫病流行。
1787年(乾隆52年)
郑梅涧死灭。
1775-1795年(乾隆40-60)
歙县始见白喉流行,赤子尤甚。
1792年(乾隆57年)
歙县南乡大荒,疫病流行。
1831年(说念光11年)
黟县疫病流行。
1853年(咸丰3年)
歙县吴亦鼎《神灸经纶》发行。
1853-1864年(咸丰3年-同治3年)
徽州进行太平天堂讲和,兵灾严重。
1861年(咸丰11年)
歙县叶馨谷《红树山庄医案》编成。
1862年(同治元年)
歙县大疫。
1863年(同治2年)
“同德仁”药店在屯溪开办,相沿至今。
1883年(光绪9年)
歙县程曦等编《程敬通先生仙方扫视》。
1885年(光绪11年)
歙县程芝田《医法心传》,由雷少逸发行。
民国时期(1912~1948年)
1929年(民国18年)
歙县中医界拜托毕霞轩赴上海参加示威团,抗议国民党政府“废止旧中医案”
歙东说念主王弋真在吴兴参加示威团赴上海、南京,抗议“废止旧(中)医案”
1930年(民国19年)
3月2日,宇宙医药总会歙县支会成立。6月《歙县医药杂志》创刊。
1931年(民国20年)
歙县医药支会改选为歙县中医公会。
1934年(民国23年)
歙南漳岭山一带,麻疹、天花、痢疾流行,赤子为多,夭一火不少。休宁县国医公会成立,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1935年(民国24年)
4月7日,屯溪发生霍乱病1例
休宁县天花流行,短命甚众。
1936年(民国25年)
12月1日,毕成一、程六如于《徽州日报》主办《新安医药半月刊》。12月,绩溪十三都天花流行,死十余东说念主。
1937年(民国26年)
2月,歙县国医学校成立。
绩溪、杨溪一带“流脑”流行,死四、五十东说念主。
1938年(民国27年)
屯溪河街发现霍乱病东说念主
1941年(民国30年)
歙县中医公会改选。
8月,屯溪河街发现霍乱病东说念主。
1942年(民国31年)
黟县天花流行。
歙县中医公会改选为中医师公会,并附设“义诊所”。
1943年(民国32年)
歙县中医师公会除名从头登记会员。
1944年(民国33年)
歙县中医师公会组织,“战地劳动队”。支援抗日讲和。
1945年(民国34年)
绩溪县中医师公会成立。
1946年(民国35年)
歙东说念主黄从周于《徽州日报》主编《新安医药》旬刊。
1947年(民国36年)
婺源县划回安徽省,目田后又划归江西。
参 考 文 献
1. 孙一奎 《赤水玄珠全集》(凌天翼点校本)东说念主民卫生出书社 1996年
2. 孙继芬等 《中国医籍提要·上》 吉林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94年
3. 郭蔼春 《中国医史年表》 黑龙江东说念主民出书社 1984年
4. 婺源县地名办公室 《婺源东说念主物录》(内刊) 1989年
5. 休宁县地方志办公室:《休宁历史东说念主物》(内刊) 1996年
6. 徽州地区医药公司 《徽州中药资源普查贵寓汇编》(内刊) 1986年
7. 休宁县卫生局 《休宁县卫生志 》(内刊) 1985年
8. 休宁县医药公司 《休宁县医药志》(内刊) 1985年
9. 黄山市徽学研究会 《徽学通信》(内刊)5~13期
10.休宁县中医学会 《休宁中医》(内刊)1978~1990年
11.祁门县中医学会 《石山医苑》(内刊) 1984~1991年(计13期)
12.黟县中医学会 《黟山杏林》(内刊) 1987年
13.歙县中医学会 《歙县中医》(内刊) 1985年
14.屯溪区中医学会 《屯溪中医》(内刊) 1986~1987年
15.安徽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安徽卫生志》 1993年3月
16.何时希 《中国历代医祖传录》 东说念主民卫生出书社 1991年9月
17.张笑平 《中医病案学》 中国中医药出书社 1995年1月
18.李济仁 《新安名医考》 安徽科学技能出书社 1990年7月
19.洪芳度 《新安医学史略》(里面) 歙县卫生局印 1990年8月
20.王乐匋 《新考医籍考》 安徽科技出书社 1999年1月
21.清·程杏轩 《医述》 安徽科学技能出书社 1990年8月
22.《新安医籍丛刊》计15册 安徽科学技能出书社 1990~1995年
23.黄孝周 《杏林第一枝》 黄山书社 2000年
24.许承尧 《歙事闲谭》 黄山书社 2000年
25.甄志亚 《中国医学史》 上海科技出书社 1984年
26.任应秋 《中医各家学说》 上海科技出书社 1986年
27.丹波元胤 《中国医籍考》 东说念主民卫生出书社 1956年
28.张海鹏 《明清徽商贵寓选编》 黄山书社 1985年
29.周绍泉 《’98国际徽学学术考虑会论文集》 安徽大学出书社 2000年
30.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徽学》 安徽大学出书社 2001年
31.周绍泉 《’95国际徽学学术考虑会论文集》 安徽大学出书社 1997年
32.徽州地区徽学研究会《徽学》(里面) 1986年
33.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 中华书局 1995年
34.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 安徽熏陶出书社 1990年
35.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 黄山书社 1998年
36.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祁门县志》 安徽东说念主民出书社 1990年
37.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 北京:光明日报出书社 1989年
38.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 安徽熏陶出书社 1990年
39.婺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婺源县志》 北京:档案出书社 1993年
40. 张玉才主编 《新安医学》 安徽东说念主民出书社 合肥 2005年5月性爱大师影音